含有瓠子的处方(三)

浏览

瓠子(别名甘瓠、甜瓠、净街槌、葫芦、龙密瓜、天瓜、长瓠、扁蒲。),味甘;性平,利水;清热;止渴;除烦。主水肿腹胀,烦热口渴;疮毒,小编整理出含有瓠子的处方共147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21~147共27个。

处方1、麝香大戟圆

处方葫芦巴(炒)四两,大戟(去皮.炒黄)半两,麝香(别研)一钱,茴香(舶上者)、川楝子,各六两;槟榔(刮去底.细切.不见火)、诃子(炮.去核.酒浸.蒸.焙干用)、附子(炮.去皮.脐)、木香,各一两。

炮制上为末,独留川楝子,以好酒一、二升,葱白七枚,长三、四寸,煮川楝子软,去核取肉,和药捣杵,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阴俉肿胀,或小肠气痛。

用法用量空心,温酒下五、七圆至十圆,姜汤亦得。潮发疼痛,炒姜热酒下十五圆。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2、金锁正元丹

处方五倍子、茯苓(去皮),各八两;紫巴戟(去心)十六两,补骨脂(酒浸.炒)十两,肉苁蓉(净洗.焙干)、葫芦巴(炒),各一斤;龙骨、朱砂(别研),各三两。

炮制上为细末,入研药令匀,酒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真气不足,元脏虚弱,四肢倦怠,百节酸疼,头昏眩痛,目暗耳鸣,面色黄黑,鬓发脱落,头皮肿痒,精神昏困,手足多冷,心胸痞闷,绕脐切痛,膝胫酸疼,不能久立,或脚弱隐痛,步履艰难,腰背拘急,不能俯仰,腹痛气刺,两胁虚胀,水谷不消,大便不调,呕逆恶心,饮食减少,恍惚多忘,气促喘乏,夜多异梦,心忪盗汗,小便滑数,遗精白浊,一切元脏虚冷之病,并能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十五圆至二十圆,空心,食前温酒吞下,或盐汤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狗脊丸

处方狗脊、萆薢(酒浸)、防风(去芦)、川乌头(炮、去皮脐)、牛膝(酒浸)、肉苁蓉(酒浸)、破故纸(炒)、巴戟(酒浸、去心)、葫芦巴(炒)、甜瓜子(炒)、威灵仙、没药(另研),各一两。自然铜(四两.火煅醋淬七遍.研极细)。

炮制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脏风虚,毒气上攻下注,腿膝脚气肿痛,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食前用温酒送下,日服二次。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4、腽肭脐圆

处方腽肭脐(一对.慢火酒炙令熟.研.飞)二两,精羊肉(熟.切碎.烂研)、羊髓(取汁),各一斤;沉香、神僸(炒),各四两。已上六味,用无灰好酒一斗,同于银器内,慢火熬成膏,候冷入下项药。阳起石(用浆水煮一日.细研飞过.焙干用)、人参(去芦)、补骨脂(酒炒)、钟乳粉(炼成者)、巴戟(去心)、川芎、肉豆蔻(去壳)、紫苏子(炒)、枳壳(去瓤.麸炒)、木香、荜澄茄、葫芦巴(炒)、天麻(去苗)、青皮(去白)、丁香、茴香(舶上.炒),各二两;肉桂(去粗皮)、槟榔、蒺藜子(炒)、大腹子,各二两半;山药一两半,苁蓉(洗.切片.焙)四两,白豆蔻(去壳)一两,大附子(炮.去皮.脐.用青盐半斤.浆水一斗五升煮.候水尽.切.焙乾八两)。

炮制上件药各依法修事,捣,罗为末,入前膏内搜成剂,于臼内捣千馀杵,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壮气,暖背祛邪,益精髓,调脾胃,进饮食,悦颜色。治五劳七伤,真气虚惫,脐腹冷痛,肢体酸疼,腰背拘急,脚膝缓弱,面色黧黑,肌肉消瘦,目暗耳鸣,口苦舌干,腹中虚呜,肋下刺痛,饮食无味,心常惨戚,夜多异梦,昼少精神,小便滑数,时有馀沥,房室不举,或梦交通,及一切风虚痼冷,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圆,空心,温酒下,盐汤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川楝散

处方川楝子(蒸.去皮.核)、破故纸(炒)、茴香(炒),各四两;干姜(炮)一两,葫芦巴(酒浸.炒)三两,附子(炮.去皮.脐)一两半。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膀胱小肠气痛,脐下撮疼,上冲心腹,面色萎黄,脚下隐痛,四肢倦怠,不思饮食,夜多旋溺,外肾瘙痒。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空心,食前,热酒调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6、苁蓉大补圆

处方木香(炮)、附子(炮.去皮.脐)、茴香(炒)、肉苁蓉(酒浸)、川椒(炒去汗),各十两;巴戟(去心)、牛膝(酒浸)、白蒺藜(炒.去刺)、桃仁(炒.去皮.尖)黄蓍、泽泻、葫芦巴、五味子,各五两;槟榔、天麻、桂心、川芎、羌活,各二两。

炮制上为细末,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元脏虚惫,血气不足,白浊遗泄,自汗自利,口苦舌干,四肢羸瘦,妇人诸虚,皆主之。

用法用量盐酒、盐汤空腹任下三。五十圆。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7、黑锡丹

处方沉香(镑)、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酒浸.炒)、阳起石(研细水飞)、茴香(舶上者.炒)、破故纸(酒浸.炒)、肉豆蔻(面裹.煨)、金铃子(蒸.去皮.核)木香,各一两;肉桂(去皮)只须半两,黑锡(去滓称)、硫黄(透明者结砂子),各二两。

来源丹阳慈济大师受神仙桑君方。

炮制上用黑盏,或新铁铫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馀药并杵罗为细末,都一处和匀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为度,酒糊圆如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

功能主治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或上攻头目彻痛,目瞪昏眩,及奔豚气上冲,胸腹连两胁,膨胀刺痛不可忍,气欲绝者;及阴阳气上下不升降,饮食不进,面黄羸瘦,肢体浮肿,五种水气,脚气上攻;及牙龈肿痛,满口生疮,齿欲落者,兼治脾寒心痛,冷汗不止;或卒暴中风,痰潮上膈,言语艰涩,神昏气乱,喉中痰响,状似瘫痪,曾用风药吊吐不出者,宜用此药百粒,煎姜、枣汤灌之,压下风涎,即时苏省,风涎自利。或触冒寒邪,霍乱吐泻,手足逆冷,唇口青黑;及男子阳事痿法,脚膝酸软,行步乏力,脐腹虚鸣,大便久滑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自下,岁久无子,血气攻注头面四肢,并宜服之。兼疗膈胃烦壅,痰饮虚喘,百药不愈者。常服克化饮食,养精神,生阳逐阴,消磨冷滞,除湿破癖,不动真气,使五脏安宁,六腑调畅,百病不侵。

用法用量每服三、四十粒,空心姜盐汤或枣汤下,妇人艾醋汤下。

备注歌曰:阴损阳衰实可伤,纵调荣卫亦难将。气羸血运痰生者,试听桑君为发扬。又歌:夫妻合会功成四,铃子沉香一两赊。木附葫芦阳起破,桂茴肉豆等无差。梧桐酒糊精修炼,返者还童事可嘉。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8、羊肉圆

处方川楝子(炒)、续断(炒.去丝)、茯苓、茴香、补骨脂(炒)、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微炒),各三两;山药(炒)、桃仁(麸炒.去皮.尖.别研)、杏仁(麸炒.去皮.尖.别研)。

炮制上为末,精羊肉四两,酒煮烂,研极细,入面煮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真阳耗竭,下元伤惫,耳轮焦枯,面色黧黑,腰重脚弱,元气衰微。常服固真补气,益精驻颜。

用法用量盐汤、温酒,空心任下三、五十圆。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9、接气丹

处方沉香一两,硫黄(如黑锡丹砂子结.放冷.研为细末)、黑锡(去滓称),各二两;牛膝(酒浸)、白术(焙)、苁蓉(酒浸),各半两;丁香三钱,川楝子(去核用肉)、木香、茴香(炒)、肉豆蔻(煨)、破故纸(炒)、桂心(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炒)、阳起石(煅),各一两。

炮制上件药,并砂子四两,并捣为细末,和停,用糯米粉酒煮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真元虚惫,阴邪独盛,阳气暴绝,或大吐大泻,久痢虚脱等病。馀同黑锡丹治状,此药尤佳。

用法用量温酒、盐汤空心吞下五十圆。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0、沉香荜澄茄散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四两,沉香、荜澄茄、葫芦巴(微炒)、肉桂(去粗皮)、茴香(舶上者.微炒)、补骨脂(微炒)、巴戟天(去心)、木香、川楝(炮.去核),各一两;川乌(炮.去皮.脐)半两,桃仁(去皮.尖.麸炒)二两。

炮制上同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下经不足,内挟积冷,脐腹弦急,痛引腰背,面色萎黄,手足厥冷,胁肋虚满,精神困倦,脏腑自利,小便滑数。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入盐末少许,煎八分,去滓,稍热服之。如盲肠、小肠一切气痛,服之有效,空心,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1、九味安肾丸

处方破故纸 乳香 葫芦巴 川楝肉 续断 桃仁 杏仁 山药 茯苓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虚腰痛,目眩耳聋,面黑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盐场送下。

摘录《医学如门》卷七

处方12、黑锡丹

别名医门黑锡丹(《中药成方配本》)。

处方沉香(镑)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酒浸,炒)阳起石(研细,水飞)茴香(舶上者,炒)破故纸(酒浸,炒)肉豆蔻(面裹,煨)金铃子(蒸,去皮、核)木香各30克 肉桂(去皮)15克 黑锡(去滓)硫黄(透明者,结砂子)各60克

制法上药于黑盏或新铁铫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余药并杵,罗为细末,都一处和匀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为度。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

功能主治温壮下元,镇纳浮阳。治真阳不足,肾不纳气,浊阴上泛,上盛下虚,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奔豚,气从小腹上冲胸,胸胁脘腹胀痛,或寒疝腹痛,肠鸣滑泄,或男子阳痿精冷,女子血海虚寒,月经不调,带下清稀,不孕。

用法用量每服30~40粒,空腹时用姜、盐汤或枣汤送下,妇人用艾、醋汤送下。

备注方中黑锡镇摄浮阳,降逆平喘,硫黄温补命门,暖肾消寒,均为君药;附子、肉桂温肾助阳,引火归原,使虚阳复归肾中,阳起石、破故纸、葫芦巴温命门,除冷气,能接纳下归之虚阳,并为臣药;茴香、沉香、肉豆蔻,温中调气,降逆除痰,兼能暖肾,为佐药;然而,又恐诸药温燥太过,故用一味苦寒之川楝子,既能监制诸药,又有疏利肝气之用。配合成方,共奏温壮元阳,镇纳浮阳之功。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引桑君方

处方13、金铃子圆

处方金铃子(去核.炒)四两,益智仁、葫芦巴(炒)、石菖蒲、破故纸(炒)、茴香(炒)、巴戟(去心),各二两;木香、白茯苓(去皮)、陈皮(去白),各一两。

炮制上为末,酒煮面糊为圆,如梧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气发动,牵引疼痛,脐腹弦急,攻冲不定。

用法用量每五十圆,盐汤、温酒任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4、葫芦巴圆

处方葫芦巴(炒)一斤,吴茱萸(汤洗十次.炒)十两,川楝子(炒)一斤二两,大巴戟(去心.炒)、川乌(炮.去皮.脐),各六两;茴香(淘去土.炒)十二两。

炮制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小肠气、蟠肠气、奔豚气、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攻刺,呕恶闷乱,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十五圆,空心,温酒吞下,小儿五圆,茴香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5、金锁正元丹

处方五倍子 茯苓(去皮)各250克 紫巴戟(去心)500克 补骨脂(酒浸,炒)500克 肉苁蓉(净洗,焙干)葫芦巴(炒)各500克 龙骨 朱砂(别研)各90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入研药令匀,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真气不足,元脏虚弱,四肢倦怠,百节酸疼,头昏眩痛,目暗耳鸣,面色黄黑,鬓发脱落,头皮肿痒,精神昏困,手足多冷,心胸痞闷,绕脐切痛,膝胫酸疼,不能久立;或脚弱隐痛,步履艰难,腰背拘急,不能俯仰,腹痛气刺,两胁虚胀,水谷不消,大便不调,呕逆恶心,饮食减少,恍惚多忘;气促喘乏,夜多异梦,心忪盗汗,小便滑数,遗精白浊。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16、鹿茸丸

处方嫩鹿茸30克(蜜炙)沉香 附子(炮,去皮、脐)当归(去芦)茴香(炒)各15克 菟丝子30克(酒浸,蒸数次,研如泥,箬叶上焙)葫芦巴(炒)破故纸(炒)各15克

制法上药用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虚劳精血虚惫。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时用酒或盐汤下。

摘录《袖珍方》卷二引《澹寮方》

处方17、黑锡丹

处方硫黄60克(捶如皂荚子大,候铅成汁,入硫黄在内,勿令焰起,候硫黄化,倾出于九重纸上,纳入一地坑内,以碗盖去火)川楝子 黑铅(不夹锡者,先熔成汁)各60克 阳起石(煅)木香 沉香 青皮(炒)各15克 肉豆蔻30克 茴香(炒)官桂(去皮,不见火)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炒)破故纸(炒)各30克 乌药(去木,锉)7.5克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阴阳不升降,上热下冷,头目眩晕,病至危笃;或服暖药,僭上愈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30~100丸,空腹时,浓煎人参、茯苓、姜、枣汤吞下。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处方18、地黄丸

处方熟地 当归 川芎 肉桂 菟丝子 川椒(炒)补骨脂(炒)白蒺藜 葫芦巴(炒)杜仲(炒)白芷 石菖蒲各4.5克 磁石(烧,醋淬七次,研,水飞)3.75克

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劳损耳聋。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葱汤或温酒送下。

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一

处方19、暖宫定痛汤

处方橘核9克,荔枝核9克 小茴香9克 葫芦巴9克 延胡索9克 五灵脂9克 川楝子9克 制香附9克 乌药9克

功能主治暖宫散寒,行气活血,化瘀定痛。治慢性盆腔炎或不孕,属于下焦寒温汽血凝结者。症见腰痛,少腹发凉,隐隐作痛,白带清稀;畏寒喜暖。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刘奉五妇科经验》

处方20、安肾丸

处方补骨脂(炒)葫芦巴(炒)茴香(炒)川楝(炒)续断(炒)各90克 桃仁(麸炒,去皮、尖,别研)杏仁(如上法)山药(炒,切)茯苓各60克

制法上药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肾虚腰痛,阳事不举,耳鸣口干,面色黧黑,耳轮焦枯。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盐汤送下。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处方21、全鹿丸

处方中鹿1只(用鹿肉加酒煮熟,将肉横切,焙干为末;取皮、肚杂洗净人原汤熬膏,和药末为丸;其骨须酥炙,为末,和肉末、药末一处;捣不成丸,加炼蜜)人参 白术(炒)茯苓 炙甘草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耆(蜜炙)天门冬 麦门冬 枸杞 杜仲(盐水炒)牛膝(酒拌蒸)山药(炒)芡实(炒)菟丝(制)五味子 锁阳(酒拌蒸)肉苁蓉 破故纸(酒炒)巴戟肉 葫芦巴(酒拌蒸)川续断 覆盆子(酒拌蒸)楮实子(酒拌蒸)秋石 陈皮各500克川椒(去目,炒)小茴香(炒)沉香 青盐各250克

制法先精制诸药为末,和匀一处,候鹿膏制成,和捣为丸,梧桐子大。用黄绢作小袋五十条,每袋约盛500克药丸,透置透风处,阴雨天须用火烘之。

功能主治补血气,益精髓,壮筋骨。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精神虚惫,头眩耳鸣,面色萎黄,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阳痿精冷;妇人宫寒不孕,崩漏带下;老年阳衰,精髓空虚,步履不便,手足麻木,遗尿失禁。

用法用量每服80~90丸,空腹及临卧时用姜汤、盐汤或白汤送下,冬月温酒亦可。

摘录《古今医统》卷四十八

处方22、固肾丸

处方牛膝 萆薢 杜仲 防风 蒺藜 菟丝子 肉苁蓉 葫芦巴 破故纸各等分 官桂减半

制法上药研末,用熟腰子捣烂,入蜜为丸。

功能主治治腰痛。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摘录《嵩崖尊生》卷十三

处方23、腽肭脐丸

别名大腽肭脐丸(《圣济总录》卷一八六)。

处方腽肭脐(慢火酒炙令熟)1对 硇砂(研,飞)60克 精羊肉(熟切碎烂,研)羊髓(取汁)各500克 沉香 神曲(炒)各120克(以上六味,用无灰好酒6.6升,同于银器内,慢火熬成膏,候冷入下项药)阳起石(用浆水煮一日,细研,飞过,焙干用)人参(去芦)补骨脂(酒炒)钟乳粉(炼成者)巴戟(去心)川芎 肉豆蔻(去壳)紫苏子(炒)枳壳(去瓤,麸炒)木香 荜澄茄 葫芦巴(炒)天麻(去苗)青皮(去白)丁香 茴香(舶上,炒)各60克 肉桂(去粗皮)槟榔 蒺藜子(炒)大腹皮各75克 山药45克 苁蓉(洗,切片,焙)120克白豆蔻(去壳)30克大附子(炮,去皮、脐,用青盐250克,浆水9升煮,候水尽,切,焙干)240克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入前膏内搜成剂,于臼内捣千余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元阳,益精髓,调脾胃。治五劳七伤,真气虚惫,脐腹冷痛,肢体酸痛,腰背拘急,腰膝缓弱,面色黧黑,肌肉消瘦,目暗耳鸣,口苦舌干,腹中虚鸣,胁下刺痛,饮食无味,心常惨戚,夜多异梦,昼少精神,小便滑数,时有余沥,阳痿梦遗。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24、延胡索丸

处方延胡索 葫芦巴 海藻(酒洗去咸,焙干)昆布(酒洗去咸,焙干)青橘皮(汤浸,去白,焙)马蔺花 茴香子(炒)楝实肉(炒)各30克 木香15克 巴戟(酒浸,切,焙)7.5克

制法上十一味,为末,入硇砂、阿魏、安息香三味各7.5克,以醋400毫升化开,重汤煮成膏,和丸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小肠受寒,控睾,少腹坚硬,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时用烧绵灰酒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处方25、行水丸

处方葫芦巴(炒)故纸(炒)缩砂仁 毕澄茄 真川椒(去目,纸上炒出汗)乌梅肉(焙干)各7.5克 木香 牵牛(炒取末)各15克 巴豆肉(略去油)4.5克

制法上药为末,稀面糊丸,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水肿,气肿。

用法用量每服5丸,食后姜汤下。

摘录《仁斋直指》卷十七

处方26、金铃子丸

处方金铃子(去核,炒)120克 益智仁 葫芦巴(炒)石菖蒲 破故纸(炒)茴香(炒)巴戟(去心)各60克 木香 白茯苓(去皮)陈皮(去白)各30克

制法上药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气发动,牵引疼痛,脐腹弦急,攻冲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盐汤、温酒任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27、接气丹

处方沉香30克 硫黄(如黑锡丹砂子结,放冷,研为细末)黑锡(去滓称)各60克 牛膝(酒浸)白木(焙)苁蓉(酒浸)各15克 丁香9克 川楝子(去棱用肉)木香 茴香(炒)肉豆蔻(煨)破故纸(炒)桂心(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炒)阳起石(煅)各刃克

制法上药并砂子120克,并捣为细末,和匀,用糯米粉,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真元虚惫,阴邪独盛,阳气暴绝,或大吐大泻,久痢虚脱等病。余同黑锡丹治状,此药尤佳。

用法用量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吞下50丸。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