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干姜的处方(三十六)

浏览

干姜,辛、热。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小编整理出含有干姜的处方共4081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2101~2160共60个。

处方1、返魂汤

处方当归(酒洗)、川芎、肉桂、干姜(炮)、赤芍药、甘草、黑豆(炒、去壳)、紫苏各等分。

功能主治妇人血逆卒厥,并产后血厥,昏晕目闭,口噤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或为细末,每服2钱,酒调下。

摘录《简明医彀》卷三

处方2、豆蔻藿香汤

处方藿香叶1分,桂花1分,甘松1分,陈皮(去白)5两,干姜(炮)5两,川芎2两,白芷2两,白术2两,益智1两,肉豆蔻1两,缩砂仁1两,人参1两,红豆1两半,茯苓(去皮)1两半,官桂1两半,五灵脂1两半,枇杷叶1两半,芍药1两半,苍术(净炒)半斤,甘草(炒)5两半,桔梗2两半,当归3两(焙),木香半两,厚朴(姜制)4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脾胃诸虚百损,气血劳伤,阳气久衰,下寒阴汗,中脘停痰,心腹痞闷,疼痛呕哕,减食困倦,泄泻肠滑,因病虚损,正气不复,妇人月信不匀,产后产前诸病,一切阴盛阳虚之证。

用法用量每服2钱,浓煎生姜枣汤调下,食前,日进2服;或姜、枣同煎,和滓服亦妙。

摘录《医方类聚》卷八十九引《施圆端效方》

处方3、附子理中汤

处方洋参、焦术、附子、干姜、枳壳。

功能主治麻后寒痢而呕,腹痛。厥冷吐蛔,脉沉无力。

摘录《麻症集成》卷四

处方4、当归没药丸

处方当归(锉,炒)、没药、天仙子(炒黑色)、干姜(炮)、苍术(炒黄色)、芍药、熟干地黄、川芎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真气虚惫,血气极少,不能荣养,致使经气不来,或发寒热,饮食减少;怠惰嗜卧,以致虚劳。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前温粥饮送下。

摘录《产乳备要》

处方5、安蛔汤

处方人参7分,白术1钱,茯苓1钱,干姜(炒黑)5分,乌梅2个,花椒(去目)3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伤寒吐蛔。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回春》卷二

处方6、当归散

处方当归3两(锉,微炒),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熟干地黄半两,艾叶2两(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芍药1两,芎䓖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胎动不安,腹内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五

处方7、百杯丸

处方丁香50个,橘红3钱,小茴香3钱,三棱(炮)3钱,莪术(炮)3钱,砂仁30枚,白豆蔻30枚,干姜3钱,生姜1两(去皮,切片,盐1两,浸1宿,焙干),炙甘草2钱。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每1两作5丸。

功能主治腹中膈气痞满,面色黄并黑,将成癖疾,饮食不进,日渐肌瘦。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生姜汤送下。如欲饮酒先服之,多饮不醉。

摘录《寿世保元》卷二

处方8、当归散

别名当归芍药汤

处方当归1两(锉,微炒),白芍药1两,地榆1两(锉),龙骨1两,黄连1两(去须,微炒),艾叶2分(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黄芩3分,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干姜3分(炮裂,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产后赤白痢,脐下(??)痛。

用法用量当归芍药汤(《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摘录《圣惠》卷七十九

处方9、补脾白豆蔻散

处方白豆蔻3分(去皮),干姜半两(炮裂,锉),人参半两(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甘草1分(炙微赤,锉),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白术3分,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气虚,食饮难消,腹胁气胀,少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摘录《圣惠》卷五

处方10、沉香消痞丸

处方沉香半两,木香半两,陈皮1两,青皮1两,三棱1两,蓬术1两,砂仁1两,香附1两,乌药1两,槟榔1两,干姜1两。

制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痞气。

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食前用米饮汤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一七○

处方11、诃黎勒丸

处方诃黎勒(半生半煨,并去核)3分,肉豆蔻(去壳)3分,木香3分,干姜(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末,煮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脏泄痢。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处方12、陈米消胀丸

处方陈仓米2两(同巴豆49粒炒黄色,去巴豆),莪术1两,三棱1两,青皮1两,陈皮1两,香附1两半(醋炒),干姜5钱。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

功能主治鼓胀。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生姜皮汤送下。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二

处方13、杜仲丸

处方杜仲1两(去粗皮,炙微黄,锉),干姜半两(炮裂,锉),萆薢1两(锉),羌活3分,天雄3分(炮裂,去皮脐),川椒3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桂心3分,芎䓖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秦艽半两(去苗),川乌头3分(炮裂,去皮脐),细辛3分,五加皮3分,石斛3分(去根,锉),续断2两,当归3分(锉,微炒),五味子3合,槟榔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肾经虚损,风冷乘之,五种腰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摘录《圣惠》卷四十四

处方14、附子丸

处方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巴豆30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庶虫)虫50枚(微炒),川椒1合(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干姜半两(炮裂,锉),防葵1两,甜葶苈1合(隔纸炒令紫色),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末,研入巴豆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积症癖,腹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3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15、阿胶汤

处方阿胶(炙令燥)1两,熟干地黄(焙)1两,赤芍药1两,当归(切,焙)1两,芎䓖1两,干姜(炮)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损,血滞在内,吐唾中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五

处方16、补肺散

处方干姜半两(炮裂,锉),当归3分,白芍药半两,黄芩3分,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伏龙肝1两,白芷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桂心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虚劳吐血失声。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七

处方17、当归散

处方当归3分(锉,微炒),龙骨3分,地榆半两(锉),艾叶半两,阿胶3分(捣碎,炒令黄燥),牛角(角思??)1两(烧灰),熟干地黄3分,芎䓖3分,白芍药半两,干姜半两(炮裂,锉),黄耆半两(锉),柏叶3分(微炒)。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妊娠损胎后,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七

处方18、附子散

处方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黄连1两(去须,微炒),诃黎勒1两(煨,用皮),干姜1两(炮裂,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密陀僧1两(烧,研细)。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久赤白痢,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19、连理汤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

功能主治脾胃虚寒,湿热内蕴,寒热相搏,升降失常之呕吐酸水,顺逆,心痛,口糜,泄泻,腹胀者。

用法用量《医略六书》本方用黄连八分(姜汁炒),人参一钱半,白术一钱半(炒),干姜一钱半(炮),炙草五分,水煎,去滓温服。本方改为丸剂,名“连理丸”(见《医学金针》)。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方中人参扶元补胃虚,干姜温胃散寒滞,白术健脾强胃,黄连清热凉膈,炙草缓中以益胃也。水煎温服,使胃气内充,则清阳敷布,而寒滞自化,升降如常,何呃逆之不痊乎。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处方20、当归散

处方当归(锉,微炒)1两,干姜(炮裂,锉)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1两,艾叶(炒令微焦)1两,白术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1两,木香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冷气攻心腹痛,时复下利。

用法用量每服2-3钱,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三

处方21、防己散

处方防己(锉)1两半,乌蛇(酒浸,去皮骨,炙)3两,独活(去芦头)1两1分,秦艽(去苗土)1两1分,黄耆(锉,炙)1两1分,丹参(去苗土,微炙)1两1分,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1分,松脂(炼过,放冷研)1两1分,人参1两1分,苦参(锉)1两1分,白术(炒)1两1分,桂(去粗皮)1两1分,芍药1两1分,芎䓖1两半,黄连(去须)1两半,蒺藜子(炒,去角)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天门冬(去心,焙)1两半,葛根(锉)1两半,干姜(炮)1两,蜀椒(炒去汗,去闭口者并子)1两,玄参2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大风癞,眉须堕落,及身面瘙痒,腹中烦热,身上瘾疹,起如枣核,疼痛生疮。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渐加至3钱匕,空心食前、夜卧温酒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八

处方22、苓甘五味姜辛汤

别名五味细辛汤、苓甘姜辛汤、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处方茯苓4两,甘草3两,干姜3两,细辛3两,五味半升。

功能主治气逆上冲,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肺经感寒,咳嗽不已。

用法用量五味细辛汤(《鸡峰》卷十一)、苓甘味姜辛汤(《普济方》卷一四○)、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张氏医通》卷十三)。

各家论述《金匮要略心典》:眼前汤己,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摘录《金匮》卷中

处方23、更生十七物紫参丸

别名紫参丸

处方紫参3分,人参3分,半夏(洗)3分,藜芦3分,代赭3分,桔梗3分,白薇3分,肉苁蓉3分,石膏1分,大黄1分,牡蛎1分(熬),丹参1分,虾蟆(灰)、乌头(炮)4分,狼毒1分,附子(炮)5分,巴豆70枚(去心皮熬)(一方无虾蟆,有干姜4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蛊注百病,症瘕积聚,酸削骨肉,大小便不利,卒忤遇恶风,膨胀腹满,淋水转相注。蜂虿所螫。

用法用量紫参丸(《圣惠》卷五十六)。

注意忌羊肉、冷水。

摘录《外台》卷二十八引《范汪方》

处方24、诃黎勒汤

处方诃黎勒(煨,去核)5枚,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3分,人参1两,当归(切,焙)半两,干姜(炮)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温脾内补。主脾虚,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空心温服,1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处方25、艾叶散

处方艾叶3分(炒),白芍药3分,熟干地黄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从高坠下,伤于五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疮伤经,血出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竹茹1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六十七

处方26、陈橘皮散

处方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半夏3分(汤浸7遍去滑),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霍乱呕逆,腹鸣下痢,心下胀满。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二

处方27、进退黄连汤

处方黄连(姜汁炒)1钱5分,干姜(炮)1钱5分,人参(人乳拌蒸)1钱5分,桂枝1钱,半夏(姜制)1钱5分,大枣2枚。

功能主治握运中枢透达。主关格。

用法用量进法用本方7味,俱不制,水2茶盏,煎1半,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5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朝服崔氏八味丸3钱,半饥服煎剂耳。

各家论述1.《古方选注》:黄连汤,仲景治胃有邪,胸有热,腹有寒。喻嘉言旁通其旨,加进退之法,以治关格,独超千古,藉其冲和王道之方,从中调治,使胃气自为敷布以渐通于上下。如格则吐逆,则进桂枝和卫通阳,俾阴气由中渐透于上,药以生用而升;如关则不得小便,则退桂枝、减黄连,俾阳气由中渐透于下,药以熟用而降;如关而且格者,阴阳由中而渐透于上下,卫气先通则加意通卫,营气先通则加意通营,不以才通而变法,斯得治关格之旨矣。2.《成方便读》:喻氏治关格证,上则呕吐不纳,下则二便不通,用此方或进或退,犹握枢而运,使之透达于上下。盖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如《伤寒论》之胸中有热、胃中有寒之意。故其治格之盛着,当进而从阳,本方俱不用制,水煎温服。如关之盛者,即退而从阴,方中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其意以人参、大枣,坐镇中枢,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于是饮入胃中,听胃气之敷布,或协黄连以除其上热,或偕姜、桂以温其下寒。然此法止可治有邪之关格,若由噎膈反胃,阴枯液涸而成关格者,又非此方可治也。

摘录《法律》卷五

处方28、归魂散

处方石膏8两,寒水石4两,阳起石3两(以上3味捣细,研为末,和入新罐内火煨1复时取出,纸铺地上出火毒,入后药),附子(炮裂,去皮脐)3两,干姜1两(炮),麻黄(去节)1两,杏仁2-7枚(去皮尖双仁,炒,研)。

制法上为细末,瓷盒盛。

功能主治阴阳二毒,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冷水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处方29、诃黎勒丸

处方诃黎勒(煨,去核)1两,鹿茸(酥炙,去毛)1两,桑根白皮(锉)1两,地榆1两,赤石脂1两,天雄(炮裂,去皮脐)1两,龙骨1两半,白芷1两,黄连(去须)1两,桂(去粗皮)1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1两,白茅根1两,当归(切,焙)1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干姜(炮裂)半两,肉豆蔻(去壳)4枚。

制法上为末,烂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泻吐哕,遍身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处方30、八风续命汤

别名人参汤、参桂汤

处方人参18铢,桂心18铢,当归18铢,独活18铢,黄芩18铢,干姜18铢,甘草18铢,石膏2两半,杏仁40枚。

功能主治卒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体冷,或智或痴,或身强直不语,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状,角弓反张,或欲得食,或不用食,或大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人参汤(《圣济总录》卷九)、参桂汤(《三因》卷七)。不汗,加麻黄5两。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角弓反张,正当攻收表邪,何反于《古今录验》续命方中除去麻黄、芎穷?良因身冷如狂,知邪不在表而在里,所以进用独活,黄芩,佐杏仁。石膏缓祛风热。而方后又言不汗更合加麻黄,此随表里浅深施治之法也。

摘录《千金》卷八(注文)引《古今录验》

处方31、苓甘姜附龙骨汤

处方半夏3钱,甘草2钱,干姜3钱,附子3钱,茯苓3钱,麦冬2钱(去心),龙骨3钱,牡蛎3钱。

功能主治癫狂。

用法用量水煎大半杯,温服。有痰者,加蜀漆。

摘录《四圣心源》卷五

处方32、附子麻黄汤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麻黄(去节)、白术、干姜、甘草(炙)、人参各等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寒湿所中,昏晕缓弱,或腰背强急,口喎[音 wāi],语声混浊,心腹(月真)胀,气上喘,不能转动。

用法用量《医钞类编》有“当归”。

摘录《三因》卷二

处方33、当归附子汤

处方川芎、当归、熟地、芍药、附子、阿胶、地榆、甘草、干姜、乌梅、赤石脂。

功能主治阴症下利脓血。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磨墨调服。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三

处方34、补肾石斛丸

处方石斛(去根)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焙)1两,山茱萸(洗,微炒)1两,菟丝子(酒浸1宿,别捣)1两,桂(去粗皮)1两,泽泻1两,巴豆(去皮心膜,炒黄色,研如泥,纸裹压去油)1两,当归(切,焙)1两,蛇床子(炒)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干姜(炮)1两,菖蒲(米泔浸1宿,锉,焙)1两,熟干地黄(焙)1两,芍药1两,细辛(去苗叶)1两,远志(去心)1两,黄耆(细锉)1两,防风(去叉)3分。

制法除菟丝子外,上为细末,再入菟丝子末重罗,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劳聋久,耳中溃溃。

用法用量每服15丸,温酒送下,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处方35、防风汤

处方防风(去叉)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山芋1两,大黄(锉,炒)1两,桂(去粗皮)1两,白术3分,白附子(炮)3分,牛膝(去苗,酒浸,切,焙)3分,半夏(汤洗7遍,与生姜等分同捣,焙)3分,芎䓖3分,肉苁蓉(酒浸,切,焙)3分,黄耆(锉)3分,远志(去心,焙)3分,干姜(炮)3分,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中风伤寒。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枣大(拍碎),大枣2枚(去核),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临卧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处方36、虎睛丸

处方虎睛1对(酒浸,炙微黄),茯神1两,龙齿1两,石膏1两,防风1两(去芦头),黄芩1两,秦艽1两(去苗),川升麻1两,汉防己1两,铁粉1两(细研),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人参1两(去芦头),防葵1两,独活1两,远志3分(去心),白鲜皮3分,鬼臼3分,细辛3分,银箔50片(细研),金箔50片(细研),天雄3分(炮裂,去皮脐),干姜半两(炮裂,锉),芎䓖3分,麝香半两(细研),露蜂房半两(微炒),牛黄半两(细研),蛇蜕皮10条(烧灰)。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风癫,口眼开张,多吐白沫,或作恶声,恍惚虚悸。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酒送下,薄荷汤下亦得,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二

处方37、地榆汤

处方地榆、甘草、干姜、干葛、粟壳、当归、芍药、茯苓。

功能主治滑痢,冷热不调者。

摘录《证治宝鉴》卷八

处方38、附子散

处方附子5两,桂心5两,细辛6两,防风6两,人参6两,干姜6两。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喎[音 wāi]僻。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稍增之。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附子复阳胜阴,佐桂、姜和营开痹,辛、防祛风逐湿,人参助诸药力也。

摘录《千金》卷八

处方39、附子散

处方附子(生,锉)2枚,干姜(炮)2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冻足烂疮。

用法用量入绵中装袜。如有疮脓,即调腊月猪脂涂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处方40、灵宝丸

处方天麻2两,乌蛇(酒浸,去皮骨,炙)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白附子1两,芎䓖1两,天南星2两,白僵蚕(微炒)1两,蔓荆实1两,干姜(炮)1两,桂(去粗皮)1两,麻黄(去根节)2两3分,防风(去叉)1两半,当归(切,焙)3分,龙脑(研)1分,麝香(研)1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以丹砂末为衣。

功能主治风气攻作,阴盛则厥逆,阳盛则烦惋。

用法用量每服1丸,温酒送下;如急风瘫缓,每服2丸,薄荷汤送下。衣覆出汗立效。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二

处方41、沉香猪肚丸

处方石斛1两,荜茇1两,诃子1两,沉香1两,丁香1两,木香1两,人参1两,白术1两,肉桂1两,白豆蔻1两,肉豆蔻1两,荜澄茄1两,茴香1两,葫芦巴1两,破故纸1两,乌药1两,当归1两,川芎1两,附子1两,干姜1两,胡椒1两,缩砂仁1两,川椒1两,牛膝1两,巴戟1两,硫黄1两,青盐1两,厚朴1两,槟榔1两,猪肚1只(1方治冷积满闷,添枳实、桔梗、麒麟竭、没药、橘皮、三棱、蓬术、槟榔等八味;又方添硇砂1两)。

制法上为细末,猪肚用水煮熟,切作棋子,再入酒内煮软,研和前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肾虚损,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鸡峰》卷十二

处方42、当归散

处方当归2两(锉,微炒),麻黄4两(去根节),桂心2两,芎䓖1两,海桐皮1两(锉),干姜1两(炮裂,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独活2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中风,四肢不仁,及不能语,但拘挛背痛,不得转侧。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三

处方43、赤芍药丸

处方赤芍药半两,艾叶半两,附子半两,干姜半两,陈皮1两,当归1两,川芎3分,甘草3分,吴茱萸3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血虚腹胁(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温酒或醋汤送下。

摘录《鸡峰》卷十五

处方44、陈橘皮丸

处方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干姜半两(炮裂,锉),荜茇3分,桂心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1两,神曲1两(炒微黄),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乱,脾胃虚冷气逆,呕吐不止。

用法用量本方荜茇用量,《普济方》引作“三两”。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一

处方45、沉香汤

处方沉香(锉)2两,白檀香(锉)2两,干姜(炮)3钱,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1两,肉豆蔻(去壳,炮)1两,人参1两,木香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谷劳身重,食已好卧,困倦嗜眠。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处方46、补肺钟乳丸

别名钟乳丹

处方钟乳粉1两,天门冬3分(去心,焙),桂心1两,五味子1两,桑根白皮半两(锉),白石英1两(细研,水飞过),人参1两(去芦头),干姜半两(炮裂,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薯蓣3分,白茯苓3分。

制法上为末,用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虚咳嗽,咯唾脓血。

用法用量钟乳丹(《鸡峰》卷十一)。

摘录《圣惠》卷六

处方47、补脾汤

处方人参1两,茯苓1两,草果(去皮)1两,干姜(炮)1两,麦糵(炒)1两半,甘草(炙)1两半,厚朴(去皮,姜制,炒)3分,橘皮3分,白术3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脾虚寒病,泄泻腹满,气逆呕吐,心烦不得卧,肠鸣虚胀,饮食不消,劳倦虚羸,喜噫,四肢逆冷,多卧不起,情意不乐。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煎7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三因》卷八

处方48、附子散

处方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神曲3分(炒微黄),干姜3分(炮裂,锉),甘草1分(炙微赤,锉),当归半两(锉,微炒)。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冷热气不和,腹痛,下痢脓血。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49、阿胶丸

处方阿胶(炙令燥)半两,乱发灰(别研)半两,代赭(别研)、干姜(炮)1两,马蹄半个(烧令烟尽),生干地黄(焙)1两1分,牛角腮(炙焦)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产后恶露不绝,腹痛气急,及产蓐三十六疾。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粥饮送下,日午、夜卧再服,加至40丸。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处方50、补虚汤

处方半夏(汤洗7遍,焙)3两,干姜(炮)3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甘草(炙,锉)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五味子2两,黄耆2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肺虚寒,咳嗽下利,少气。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处方51、百花丸

处方防风1两半,人参1两半,苁蓉1两半,干地黄1两半,羚羊角1两半,麦冬1两半,天门冬1两半,芍药20铢,独活20铢,干姜20铢,白术20铢,丹参20铢,山茱萸20铢,甘草20铢,茯神20铢,升麻20铢,黄耆20铢,菊花20铢,地骨皮20铢,石斛20铢,牛膝20铢,五加皮20铢,薯蓣20铢,秦艽1两,芎䓖1两,桂心1两,防己1两,生姜1两,黄芩1两,附子18铢,石膏3两,寒水石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中风后虚热翕翕然。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蜜汤送下,日3次。稍加至30丸。

注意忌油、面、蒜、生冷、酢滑,及猪、羊、鸡、鱼等肉。

摘录《医部全录》卷二二一

处方52、参甘姜芩半夏汤

处方人参1钱,甘草1钱,茯苓3钱,干姜1钱,半夏2钱,生姜1钱。

功能主治寒疫太阳呕吐。太阴痘症,呕吐者。

用法用量流水煎半杯,温服。

摘录《四圣悬枢》卷三

处方53、陈橘皮散

处方陈橘皮2两(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半两(去芦头),干姜(炮裂,锉)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1两,赤茯苓1两,桔梗(去芦头)1两,白术1两,木香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时气已汗下后,脾胃气虚,心下痞满,腹中雷鸣。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五

处方54、鸡距丸

处方干姜3分,蕤仁30枚,鸡舌香10枚,黄连2铢,胡粉4铢,矾石5铢(熬)。

制法上为末,以枣膏为丸,如鸡距大。

功能主治眼白翳,泪出。

用法用量注眼大眦,每日2次。

注意忌猪肉。

摘录《外台》卷二十一引《深师方》

处方55、灵雨汤

处方甘草2钱,人参2钱,茯苓3钱,半夏3钱,干姜3钱,柏叶3钱,丹皮3钱。

功能主治土败阳虚,呕吐瘀血,紫黑成块。

用法用量煎大半杯,温服。

各家论述吐血之证,中下湿寒,凝瘀上涌。用人参、甘草补中培土;茯苓、干姜去湿温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摘录《四圣心源》卷四

处方56、沉香散

别名沉香汤

处方沉香半两,槟榔半两,大附子(炮,去皮脐)半两,人参(去芦)半两,茯苓(去皮)半两,当归(去芦)半两,官桂(去粗皮)半两,前胡半两,黄耆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干姜(炮)半两,柴胡(去苗)1两,雀脑穹半两,诃子(炮,去核)1两,甘草1两,五味子1两,半夏2两(用浆水煮30沸,细切小片子,焙干用之),草豆蔻3分(炮,去皮)。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散滞气。主五劳七伤,寒热无力,小便黄赤,吃食无味,心多惊悸,骨节酸疼,心胸痞闷,两胁疼痛。

用法用量沉香汤(《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摘录《博济》卷一

处方57、诃黎勒散

处方诃黎勒皮3分,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令微赤,锉),桂心半两,当归(锉,微炒)半两,丁香半两,藿香半两,木香半两,白术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干姜(炮裂,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产后脾胃伤冷,呕逆,不下饮食,四肢微冷,腹胁痞满。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2枚,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八

处方58、老君长命丹

处方白茯苓4两,粉甘草4两,川椒2两,干姜2两,白面6斤(炒热)。

制法上为细末,用真麻油2斤,炼花泛净,凉温,入前药面为丸。如不成,可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养生。

用法用量初服1日3丸,3日9丸,后1日1丸,饮凉水3口。1日不饮不渴,如要食,吃核桃1个,即饥思食。

摘录《良朋汇集》卷三

处方59、当归散

处方夏枯草、当归、白芍药、干姜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妇人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每服3钱,食前、空心米汤调下。

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一○引《医林方》

处方60、利气饮

处方干姜1分,干葛5分,升麻5分,苍术5分,桔梗5分,川军2分,枳壳1分,芍药4分,陈皮7分,甘草7分,半夏3分,白芷3分,茯苓3分,当归3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闪挫、或久坐、或失枕以致项痛。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摘录《春脚集》卷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