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干姜的处方(三十四)

浏览

干姜,辛、热。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小编整理出含有干姜的处方共4081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981~2040共60个。

处方1、昆布丸

处方昆布8两,射干4两,茯苓2两,干姜2两,羚羊角屑3分,橘皮3分,杏仁5分(去皮尖双仁,炒),荜茇6分,吴茱萸6分,大黄6分(大小便闭涩者,大黄无不须用)。

制法上为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下气消胀。主诸脚气,定时候间满腹胀,不能食者。

用法用量每服15丸,利多服7丸,以意消息。气发服已前丸得定,如不定,作槟榔皮汤压之。不能食者,加白术6分,曲末10分。

注意忌酢物、桃李、雀肉。

摘录方出《外台》卷十九引苏恭方,名见《普济方》卷二四五

处方2、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山药(炒)、砂仁(研)、藿香、陈皮、干姜(炒)、莲肉(去心皮)、诃子(煨)、肉蔻(煨、去油)、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气虚泄泻。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内景篇》引作“参苓莲术散”。呕哕恶心,加半夏、乌梅;元气虚脱,昏倦,加黄耆、升麻少许,去砂仁、藿香;饱闷,加厚朴,去肉蔻、诃子;小水短涩,加木通、车前,去干姜;泻甚不止,加炒苍术、乌梅、熟附子少许。

摘录《回春》卷三

处方3、金莲种子方

处方附子(生用,去脐)1两半,白茯苓(去皮)1两半,杜仲(去皮,炒去丝)3钱,桂心3钱,秦艽3钱,防风3钱,干姜1钱(生用),牛膝1钱,砂仁1钱,细辛1钱,人参2钱,何首乌2钱,菟丝子1钱,益母草2钱,大黑豆2钱。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黄豆大。

功能主治种子。

用法用量每服30丸,茶酒送下。

摘录《鲁府禁方》卷三

处方4、安息香丸

处方安息香1两(酒化,研),赤茯苓1两(去黑皮),桂1两(去粗皮),槟榔1两(生,锉),白术1两(锉,麸炒),甘草1两(炙),诃黎勒皮1两,厚朴1两(去粗皮,生姜汁炙),陈橘皮(汤浸,去白,炒)1两,干姜(炮)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膈气呕逆,不下食,噎塞,腹肚膨胀。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二

处方5、姜术丸

处方苍术(米泔浸,切,炒)1两,干姜(炮制)1两,马蔺花1两,芫花(醋炒焦)1两,五灵脂(去土)1两,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

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卒疝,少腹与阴相引,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处方6、固精丸

处方附子1枚(重8钱,脐心作窍,如皂角子大,入茱砂3钱,湿纸包,煨,用一半),牡蛎1枚(漳、泉2州所出者,童便涂遍厚纸,裹,米醋浸透,盐泥固济,候干以炭5斤服之),桂心(去皮)3钱,龙齿3钱,当归(酒洗,焙)3钱,乌药(天台者)3钱,益智子(去枝梗)3钱,杜仲(酒炒,去丝)3钱,石菖(燎去毛)3钱,山茱萸(去枝梗)3钱,茯神(去木)3钱,牛膝(川者,酒浸)3钱,秦艽3钱,细辛3钱,桔梗3钱,半夏(姜汤泡7次)3钱,防风3钱,白芍3钱,干姜1两半(炒半生),辽参1两,川椒(去子并合口者)。

制法糯米为丸,取附子内朱砂为衣,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养精调经种子。

用法用量方中川椒用量原缺。

摘录《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处方7、补肺人参散

别名补肺人参汤、人参汤

处方人参1两(去芦头),紫菀半两(洗去苗土),鹿角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黄耆1两(锉),桂心1两,花紫苏茎叶3分,白术3分,五味子半两,熟干地黄1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肺脏气虚,咳嗽少气,言语声嘶,吃食全少,日渐羸瘦。

用法用量补肺人参汤(《圣济总录》卷六十六)、人参汤(《普济方》卷一六一)。

摘录《圣惠》卷六

处方8、苁蓉独活散

处方肉苁蓉(酒浸,去皴皮,切,焙)2两,独活(去芦头)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1两半,泽泻2两,黄耆(细锉)2两,五味子1两,蒺藜(炒去角)1两,防风(去叉)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1两,木香1两,干姜(炮)1两,牡蛎(熬)1两,赤石脂1两,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1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1两,细辛(去苗叶)1两,续断1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肾脏虚冷,腰胯膀胱间忽冷如人吹,及手足膝盖冷如水,或茎中痛,小便无节。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空心酒调下,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处方9、当归丸

处方当归2两,葶苈2两,附子2两,吴茱萸2两,大黄2两,黄芩1两半,桂心1两半,干姜1两半,牡丹1两半,芎䓖1两半,细辛1两6铢,秦椒1两6铢,柴胡1两6铢,厚朴1两6铢,牡蒙(1方无)1两,甘草1两,虻虫50个,水蛭50个。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女人脐下症结刺痛,如虫所啮,及如锥刀所刺,或赤白带下十二疾,腰背疼痛,月水或在月前,或在月后。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心、以酒送下,日2次。

注意有胎勿服之。

摘录《千金》卷四

处方10、诃黎勒丸

处方诃黎勒2两(以面裹煨,取皮,并面为末),干姜(炮)1两,龙骨1两,赤石脂1两。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乱水泻,肠胃冷滑。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以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

处方11、乱发灰散

处方乱发灰1两,黄连(去须)1两,故絮灰1两,干姜(炮)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口吻生疮,及口旁恶疮。

用法用量再研匀。不拘多少,敷疮上,每日3-5次,以愈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处方12、百药长

处方当归1两,川芎5钱,白芍1两,怀地黄4两,白术(土炒)1两,白茯苓1两,天门冬(去心)2两,麦门冬(去心)2两,牛膝1两(炒),杜仲(炒)1两,破故纸1两,茴香1两,五味子1两,枸杞子4两,陈皮1两,半夏1两,苍术1两,厚朴1两,枳壳1两,香附1两,砂仁5钱,官桂1两,羌活1两,独活1两,白芷1两,防风(去芦)1两,乌药1两,秦艽1两,何首乌1两,川萆薢1两,干茄根1两,晚蚕砂1两,干姜1两,红枣1斤,烧酒60斤。

制法各药共享一绢袋盛之,悬挂(缶云)中,再火烧酒封固,窨半月。

功能主治男妇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身体羸瘦,胸膈胀满,脾胃不调,四肢无力,筋骨疼痛,并风痰寒湿。

用法用量随其量之大小多寡饮之,不拘时候。其药滓晒干,研为细末,为丸服亦妙。

各家论述酒为百药之长,然则帅百药而治百病者,莫酒若也。虚损劳伤,身体羸瘦,借此长以帅归、芎、芍、地养血,白术、茯苓益其气,天冬、麦冬润心肺,牛、杜、纸、茴补腰肾,五味助其阴,枸杞壮其阳;胸膈胀满,脾胃不调,借此长以帅陈皮、半夏、苍术、厚朴平其胃,枳壳、香附、砂仁、官桂调其中;风寒痰湿,力乏痛楚,借此长以帅羌活、独活、白芷、防风、乌药、首乌、秦艽、萆薢、茄根、蚕沙、姜、枣之属去其风,散其寒,燥其湿,行其痰;如此则痰自蠲,力自强,而气血自旺矣,百药之长,名称实也。或疑味多不专,殊不知七情。五贼纷扰其中,正宜此大队之长,以安内攘外也,譬之韩信之兵,多多益善云尔。

摘录《摄生秘剖》卷四

处方13、豆蔻散

处方草豆蔻4两(以姜4两炒,香黄为度,和姜用),大麦糵子10两(炒黄),神曲4两(炒黄),杏仁4两(去尖,炒熟),甘草4两(炙),干姜2两(炮制)。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老人夏多冷气发动,胸膈气滞噎塞,脾胃不和,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钱,如茶点之,不拘时候服。

摘录《养老奉亲》

处方14、附子丸

处方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巴戟天1两(去心),白龙骨1两,茴香1两(炒),干姜3分(炮裂)。

制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肾脏虚冷,小便滑数,脐腹疼痛,耳鸣目暗。

用法用量《圣济总录》有木香半两。

摘录《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处方15、附子理苓汤

处方附子(炮)1钱5分,干姜(炮)1钱,甘草(炙)5分,人参(去芦)1钱,白术(炒)1钱,猪苓1钱,赤茯苓(去皮)1钱,泽泻1钱,官桂1钱。

功能主治伤寒5-7日,传入三阴,大便自利,四肢厥冷,脐腹疼痛,小便不利作渴。

用法用量以水2钟,加生姜3片,煎8分,食前服。

摘录《内经拾遗》卷二

处方16、附子丸

处方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食盐1两,当归1两(锉碎,微炒),干姜1两(炮裂,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皂荚1两(去黑皮,涂酥,炙令黄,去子)。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积年肠风泻血,面色萎黄。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陈米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六十

处方17、夺命抽刀散

处方干姜(锉,入巴豆半两,同炒至黑色,即去巴豆)20两,良姜(入斑蝥100个同炒,即去斑蝥)20两,糯米(炒)25两,石菖蒲(不见火)22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醒脾胃,进饮食,解酒毒。主男子、妇人脾胃积冷,中焦不和,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吐冷痰,饮食不下,噫气吞酸,口苦无味,不思饮食,妇人久患血气刺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医统》引作"抽刀散"。

摘录《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

处方18、附子丸

处方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茛菪子1两(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候干,即炒令黄黑色),干姜3分(炮裂,锉),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青橘皮3分(汤浸,去瓤,焙干),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当归3分(锉,微炒),艾叶3分(微炒),白术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痢不愈,四肢不和,腹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19、陈曲汤

处方陈曲(炒黄)半两,黄连(去须,炒)1两,厚朴(去粗皮,涂姜汁炙紫色)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干姜(炮)半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白滞痢及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服,日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处方20、赤茯苓散

处方赤茯苓1两,芎䓖1两,当归1两(锉,微炒),桂心1两,细辛1两,栀子仁1两,独活1两,干姜3分(炮裂,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石膏2两,羚羊角屑1两,麻黄1两(去根节)。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妇人中风,身如角弓反张,心胸壅闷,言语謇涩。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十九

处方21、固真丸

处方黄柏(酒洗)5分,白芍药5分,柴胡1钱,白石脂(火烧赤,水飞,细研,晒干)1钱,白龙骨(酒煮,晒干,水飞,为末)2钱,当归(酒洗)2钱,干姜4钱(炮)。

制法上除龙骨、白石脂水飞研外,同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鸡头仁大,晒干。

功能主治白带久下不止,脐腹冷痛,阴中亦然,目中溜火,视物(目巟)(目巟)然无所见,齿皆恶热饮,痛须得黄连细末擦之乃止,唯喜干食,大恶汤饮。

用法用量空心白沸汤送下。无令胃中停滞,待少时以早饭压之,是不令热药犯胃也。

注意忌生冷、硬物、酒、湿面。

各家论述此病皆寒湿乘其胞内,故喜干而恶湿;肝经阴火上溢,走于标,故上壅而目中溜火;肾水侵肝而上溢,致目(目巟)(目巟)而无所见;齿恶热饮者,是阳明经中伏火也。治法当大泻寒湿,以丸药治之。故曰:寒在下焦,治宜缓,大忌汤散。以酒制白石脂、白龙骨以枯其湿;炮干姜大热辛泻寒水;以黄柏之大寒为因用,又为乡导,治法云,古者虽有重罪,不绝人之后,又为之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意,又泻齿中恶热饮也;以柴胡为本经之使,以芍药五分导之,恐辛热之药大甚,损其肝经,故微泻之;以当归身之辛温大和其血脉,此用药之法备矣。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22、附子续命汤

处方麻黄(去节)1两,人参1两,黄芩1两,芍药1两,防己1两,桂枝1两,川芎1两,防风1两半,附子1两,杏仁1两,甘草4两,干姜1两。

制法上除附子、杏仁外,共为粗末,后入二味令匀。

功能主治太阳经中风,无汗身凉。

用法用量原书治上证,宜针隐白穴。

摘录《保命集》卷中

处方23、地黄芍药汤

处方生干地黄(焙)2两,芍药2两,当归(锉,炒)2两,独活(去芦头)2两,细辛(去苗叶)2两,桂(去粗皮)1两,吴茱萸(水浸经宿,炒令香)1两,干姜(炮裂)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血气虚冷,攻心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处方24、陈曲散

处方陈曲(炒)3两,大麦糵(炒)3两,生地黄(切)9合,白术8两,牛膝(酒浸,切,焙)9合,桑耳(锉)9合,干姜(炮)8两,当归(锉)13两半,生姜(切)9合,桃仁(去双仁皮尖,炒)6合,杏仁(去皮尖双仁,炒)6合,陈橘皮(汤浸,去白)8两。

制法上捣如泥,纳瓶中,以物盖密封之,勿令泄气,于一石米上蒸之,饭熟出之,停屋下三日,开出晒干,再为散。

功能主治妇人腹内冷癖血块,虚胀,月经不调,瘦弱不能食,面无颜色,状如传尸。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空腹温酒调下。炼蜜为丸服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处方25、赤丸子

处方巴豆半两(去皮,用冷水内浸一宿,取出,去心膜,于纸上阴干后,溲面作饼子,摊巴豆在内如作夹子,厚着面,勿令薄,于热油内煮,直候黄色,滤出,去面,取巴豆于乳钵内,一向手研,以细为度),槟榔半两,肉豆蔻(去壳)半两,木香(细研)半两,桂心半两,干姜(炮裂,锉)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半两,朱砂半两(细研)。

制法上为末。入巴豆,更研令匀,以醋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以朱砂末内滚过,晒干。

功能主治化气消食。

用法用量每服3丸,以橘皮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26、阿胶汤

处方阿胶(炙燥)1两,干姜(炮)1两,远志(去心)4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人参1两,甘草(炙)3两,大麻仁(研)2两。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消肾小便数。

用法用量方中大麻仁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处方27、当归芍药汤

处方归身1钱,人参1钱,白芍(酒炒)1钱,白茯苓1钱,炙草5分,木香5分,枳壳(炒)7分,黑干姜5钱,陈皮1钱,乌梅1个。

功能主治行气和血。主虚痢,无新旧食积,下痢赤白,腹痛窘迫,脉沉数者。

用法用量水煎,食前服。

摘录《万氏女科》卷三

处方28、附子丸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干姜(炮)1两,白术1两,甘草(炙,锉)1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乌头(以黑豆2合,水5升,同煮水尽,别用酒3升,兼前五味同煮酒尽,焙)1两,肉苁蓉(酒浸,切,焙)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蓬莪荗(煨,锉)1两,青橘皮(去白,焙)1两,芎䓖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桂(去粗皮)1两,木香1两,槟榔(锉)1两,茴香子(炒)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

功能主治顺气开胃。主气劳,心腹疼痛,饮食减少,四肢羸弱,五脏虚损。

用法用量每服1丸,温酒嚼下;如上气喘,不思饮食,煎草豆蔻汤嚼下;如小肠气,炒茴香汤嚼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处方29、附子理中汤

处方党参(去芦,米炒)1钱5分,茯苓1钱5分,白术(净,炒)2钱,制附子2钱,干姜(炒黄)1钱,炙草1钱,大枣2枚。

功能主治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蜷卧,肢冷囊缩,吐蛔,舌黑而润。

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一

处方30、补肺汤

处方款冬花3两,桂心2两,钟乳2两,干姜2两,白石英2两,麦门冬(去心)4两,五味子3两,粳米5合,桑白皮根1斤,大枣100枚(擘)。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肺气不足,咳逆唾脓血,咽喉闷塞,胸满上气,不能饮食,卧则短气。

用法用量以水1斗2升,先煮桑白皮、大枣令熟,去滓,纳药煮取1升2合,分3次服。

注意忌生葱。

摘录《外台》卷九引《深师方》

处方31、豆蔻汤

处方草豆蔻(去皮)、木香、甘草(炙,锉)、干姜(炮)、高良姜、陈橘皮(汤浸,去白)、缩砂(去皮)、益智(去皮)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脾胃俱虚,哕逆上气。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处方32、八物汤

处方当归1两,白术1两,人参1两,干姜1两,附子(炮,去皮)半两,白芍药半两,桂半两,丁香3钱。

功能主治虚气冲心,闷而不痛,手足冷,脉沉。

用法用量方中丁香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

摘录《云歧子脉诀》

处方33、白术丸

处方白术1两,人参1两(去芦头),细辛半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桂心3分,防风半两(去芦头),诃黎勒皮3分,五味子半两,干姜半两(炮裂,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白茯苓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旋覆花半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风痰积聚,胃中冷气,令人呕吐,不纳饮食,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

处方34、甘草散

处方甘草1两(炙微赤,锉),生干地黄1两,干姜1两(炮裂,锉),当归1两(挫,微炒),赤茯苓1两,细辛1两,桂心1两,赤芍药1两,防风1两(去芦头),栀子15枚,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风尸及中恶贼风,寒气入腹(疒丂)痛,飞尸遁尸,发作无时,抢心胁如刀刺,口噤。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六

处方35、附子散

处方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细辛、干姜1两(炮裂,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桂心1两,麦门冬1两(去心),独活1两,当归1两,白术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中风,失音不语,气厥无脉,手足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九

处方36、补肺丸

处方麦门冬(去心)2两,款冬花2两,白石英2两,桑根白皮2两,桂心2两,五味子3合,钟乳5分(研为粉),干姜1两,大枣100枚。

制法上为末,以枣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气不足,失声胸痛,上气息鸣。

用法用量每服15丸、以饮送下,日3次。

摘录《千金翼》卷十五

处方37、诃黎勒散

处方诃黎勒3分(煨,用皮),人参1两(去芦头),当归3分(锉,微炒),白术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桂心3分,草豆蔻3分(去皮),甘草3分(炙微赤,锉),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气不足,四肢不和,腹胁胀满;或时下利,饮食难消。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之。

摘录《圣惠》卷五

处方38、良姜丸

处方高良姜1两,干姜1两,桂半两,黄橘皮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中寒痰唾。

用法用量每服30-100丸,空心生姜汤送下。

摘录《鸡峰》卷十八

处方39、虎骨酒

处方虎骨1升(炙焦碎如雀头),丹参8两,干地黄7两,地骨皮4两,干姜4两,芎䓖4两,猪椒根5两,白术5两,五加皮5两,枳实5两。

功能主治肝虚寒劳损,口苦,关节骨疼痛,筋挛缩,烦闷。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绢袋盛。以酒4斗,浸4日,初服6-7合,渐加至1升,1日2次。

各家论述肝主筋,肾主骨,肝劳而至筋挛骨疼,风寒在下;口苦烦闷,风热在上也。虎骨、猪椒、芎䓖内搜筋骨之风;干姜、白术、五加下追关节之痛;地黄、地骨上清烦扰之热;枳实、丹参中散瘀滞之血也。

摘录《千金》卷十一

处方40、良附丸

处方良姜1钱,香附4钱,青皮3钱,木香3钱,当归3钱,干姜2钱,沉香1钱。

制法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膈满痛,得暖便轻,呕吐清水。

用法用量每服3钱,米汤送下。

摘录《实用方剂学》

处方41、白术丸

处方白术6分,干姜6分,人参6分,厚朴(炙)6分,桂心6分,细辛6分,茯苓6分,当归6分,茯神6分,积实(炙)6分,五味子6分,附子6分(炮),吴茱萸6分,远志5分(去心),旋覆花4分,泽泻5分。

制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恶心,数吐水不多,能食,少心力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酒送下,1日2次。加至35丸。

注意忌桃、李、雀肉、大酢、生菜、生葱、猪肉、冷水。

摘录《外台》卷八引《延年秘录》

处方42、当归饮

处方当归(切,焙)1两,赤芍药1两,艾叶(炒)1两,地榆1两,白龙骨1两,黄耆(锉)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黄芩(去黑心)3分,干姜(炮)3分,甘草(炙)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赤白痢,脐下(??)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一六五

处方43、柏叶鹿茸

处方柏叶1两,当归3分,干姜3分,阿胶半两,鹿茸1两。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冲任气虚,脐腹疼痛,漏下赤白。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米饮送下。

摘录《鸡峰》卷十六

处方44、赤石脂汤

处方赤石脂1两,干姜半两(炮),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当归(切,焙)半两,芍药1两(一方无附子)。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伤寒下痢脓血,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四三引《肘后方》

处方45、附子散

处方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干姜半两(炮裂,锉),甘草3分(炙微赤,锉),桂心3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霍乱吐泻,欲垂命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

处方46、当归散

处方当归1两(锉,微炒),地榆1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石脂2两,乌梅肉1两(微炒),栀子仁半两,白术1两,黄芩1两,干姜1两(炮裂,锉)。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脓血痢,腹痛心烦,口干,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47、附子丸

处方附子(炮,去皮)2两,人参2两,芎䓖半两,干姜2两半,矾石1两(炼),皂荚(炙,去皮子)5分,半夏(洗)5分,桂心5分,矾石5分(烧),吴茱萸3分,茯苓3分,黄芩3分,当归1两,细辛1两,蜀椒(汗,去目、闭口者)1两,芍药1两,麦门冬(去心)1两半,甘草(炙)1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膈中寒温不和,心下宛宛痛,逆害饮食,气满嘘吸,干噫吞酸,胸背中冷,两胁急痛,腹中有冷水,抑抑作声,绕脐痛,头眩满闷,身体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2丸,食前酒送下,日3次。

摘录《千金翼》卷十九

处方48、回阳汤

处方当归3钱(泄泻者去之),白术3-4钱,附子(制)2-3钱,干姜(炮)2-3钱,熟地5钱,黄耆(蜜炙)3-4钱或加倍,乌梅3个。

功能主治阴阳将脱,便血大下。

用法用量水煎服。加人参2钱更效。若血再不止者,加醋炒五倍子1钱半。

摘录《会约》卷十一

处方49、安蛔理中汤

处方人参1钱半,白术1钱半,干姜1钱半,茯苓1钱半,乌梅3个。

功能主治蛔厥。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如大便闭,加大黄入蜜以利之;口渴,加瓜蒌根。

摘录《医学入门》卷四

处方50、附子丸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肤)2两,干姜(炮)1两,黄耆(锉)1两。

制法上为末,先以牛乳1升2合,慢火煎至6合,加药末慢火再煎,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风冷腰脚痿弱,(疒帬)痹不仁。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3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日3次。10日后知痛。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

处方51、附子散

处方附子1枚(干姜煎汤润7次)。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寒痰翻胃。

用法用量每服3钱。

各家论述膈上有寒痰壅塞中、下二焦之气,阴遏其阳,蓄极则通,故令翻胃。附子辛热能解寒痰,寒痰既解,则气道疏通,而无蓄极之阳矣,故翻胃顿除。

摘录《医方考》卷三

处方52、当归散

处方当归3分(锉,微炒),木香半两,桂心3分,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气痔,肛肠疼痛。

用法用量每于食前服1钱,以粥饮调下。

摘录《圣惠》卷六十

处方53、沉香牡丹丸

处方沉香(锉)1两半,牡丹皮1两,赤芍药1两,当归(切,焙)1两,桂(去粗皮)1两,芎䓖1两,黄耆(锉)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山芋1两,白芷1两,吴茱萸(汤浸,焙干,炒)1两,巴戟天(去心)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木香1两,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肉豆蔻(去壳)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干姜(炮)1两,白龙骨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血海久虚,经候不利,赤白带下,血气冲心,多发刺痛,四肢困烦。

用法用量方中白术,《准绳·女科》作白芷。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二

处方54、安蛔丸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川椒、乌梅。

功能主治理中安蛔。

摘录《金匮翼》卷七

处方55、阿魏丸

处方阿魏1两(面裹煨,面熟为度),当归1两(锉,微炒),桂心1两,芎䓖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白术1两,吴茱萸3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朱砂1两(细研,水飞过),干姜3分(炮裂,锉),木香3分,延胡索1两,肉豆蔻1两(去壳),蓬莪荗、槟榔1两。

制法上为末,先以醋1升,煎阿魏成膏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血气攻心疼痛,及一切积冷气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热酒嚼下。

摘录《圣惠》卷七十一

处方56、赤石脂丸

处方赤石脂1两半,桑根白皮(锉)1两半,桔梗(炒)1两半,诃黎勒皮(煨)1两半,天雄(炮裂,去皮脐)1两半,龙骨1两半,白芷1两,黄连1两(去须),地榆1两,当归1两(切,焙),桂(去粗皮)1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木香1两,黄芩半两(去黑心),干姜(炮裂)半两,肉豆蔻1枚(去壳)。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处方57、附子丸

处方人参2两,桂心2两,干姜2两,蜀附子2两,巴豆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三十年心痛。

用法用量食前服3丸,每日1次。

摘录《医心方》卷六引《深师方》

处方58、大风引汤

处方麻黄1两(去根节),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独活1两,秦艽半两(去苗),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细辛半两,白术1两,赤茯苓1两,桂心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干姜半两(炮裂,锉),防风半两(去芦头),汉防己半两,芎䓖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脚气痹挛肿疼,或不仁,拘屈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五

处方59、安息香丸

处方肉桂(去粗皮)2两半,诃子(炮,取皮)2两,阿魏(细研,白面少许搜和作饼子,炙令香熟)1分,茯苓1两半,当归1两半(汤洗,切片,焙干),干姜1两半(炮,去皮),肉豆蔻1两半(去壳),川芎1两半,丁香皮1两半,缩砂仁1两半,五味子1两半(微炒),巴戟1两半(去心,面炒),益智子1两半(去皮),白豆蔻(去皮)1两半,硇砂1两半(酒半盏化,去砂,入蜜),香附(去毛)1两半,茴香(微炒)1两半,胡椒1两,高良姜1两,木香1两,沉香1两,乳香(别研)1两,丁香1两。

制法除安息香、硇砂外,为细末,用蜜30两,入安息香、硇砂于蜜中炼熟,与上药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冷气,心腹疼痛,胸膈噎塞,胁肋膨胀,心下坚痞,腹中虚鸣,哕逆恶心,噫气吞酸,胃中冷逆,呕吐不止,宿饮不消,胸膈刺痛,时吐清水,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以温酒送下;浓煎生姜汤下亦得,食前服。

摘录《局方》卷三

处方60、甘草散

别名甘草汤

处方甘草1两(炙微赤,锉),黑豆1两(炒熟),干姜半两(炮裂,锉),糯米1两,大麻子1两,白茯苓半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妊娠10月满足,入月预服易生。

用法用量甘草汤(《普济方》卷三三七)。

摘录《圣惠》卷七十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