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干姜的处方(三十三)

浏览

干姜,辛、热。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小编整理出含有干姜的处方共4081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921~1980共60个。

处方1、当归散

处方当归1两(锉,微炒),乌梅肉2两(微炒),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干姜1两(炮裂,锉),白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芍药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白痢,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取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2、附桂理中丸

别名桂附理中丸

处方附子1两,肉桂5钱,人参1两,白术2两,干姜1两,炙草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脾胃虚寒,痰饮内停,中焦失运,呕吐食少,腹痛便溏,脉来迟细者。

用法用量桂附理中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武汉方)。

摘录《饲鹤亭集方》

处方3、伏梁丸

处方黄连(去须)1两半,厚朴(去皮、姜制)半两,人参(去芦)5钱,黄芩(刮黄色)3钱,桂(去皮)1钱,干姜(炮)半钱,巴豆霜5分,川乌头(炮制,去皮)半钱,红豆3分,菖蒲半钱,茯神(去皮木)1钱,丹参(炒)1钱。

制法上药除巴豆霜外,为细末,另研巴豆霜旋旋入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之积,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之烦心。

用法用量初服2丸,每日加1丸,2日加2丸,渐加至大便溏,再从2丸加服,食远淡黄连汤送下,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秋、冬加厚朴半两,通前称1两;减黄连半两,即1两;黄芩全不用。

摘录《东垣试效方》卷二

处方4、当归散

处方当归1两(锉,微炒),干姜1两(炮裂,锉),赤芍药半两,芎䓖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熟干地黄1两半,艾叶1两半(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产后下痢,腹中(??)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七十九

处方5、八柱汤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附子、干姜、甘草、肉果、诃子。

功能主治伤寒阴症,腹痛下利。

用法用量加灯心,水煎服。下利甚不止,加升麻、蜜炒粟壳。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三

处方6、诃黎勒丸

处方诃黎勒(煨,去核)1两,槟榔(锉)1两,海藻(洗去咸,焙)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干姜(炮)1两,熊胆1两,桂(去粗皮)1两,昆布(洗去咸,焙)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酸枣大。

功能主治年深瘿气噎塞。

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化,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五

处方7、阿胶散

处方阿胶1两(捣碎,炒令香燥),艾叶1两(微炒),干姜3分(炮裂,锉),赤石脂3分,当归1两(锉,微炒),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半两,芎䓖半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脾气虚冷,大肠泄痢,腹痛,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以热粥饮下。

注意忌生冷、油腻、湿面。

摘录《圣惠》卷五

处方8、建胃丸

处方丁香半两,甘草(炙)半两,肉豆蔻(面裹煨香)1两,细辛(去叶土)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吴茱萸(汤洗7遍,微炒)1两,肉桂(去粗皮)1两,干姜(炮)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制)2两。

制法上为细末,煮粟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久虚,心腹疼痛,胁肋胀满,脏腑溏泄,停饮不消,恶心呕逆,咳嗽上气,干哕涎沫,口苦无味,肢体羸困,全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六

处方9、桂苓散

处方芍药30钱,茯苓30钱,当归15钱,干姜10钱,桂心10钱,甘草5钱。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心腹动悸,诸药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1钱,白汤送下,日2夜1。

摘录《名家方选》

处方10、栀子丸

处方山栀子(去皮)半两,草乌头(炮)半两,干姜(炮)半两。

制法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瘫痪风。

用法用量每服3丸,渐加至7丸,常服2丸,细嚼,茶、酒任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九十三引《海上名方》

处方11、赤小豆散

处方赤小豆(炒熟)半两,糯米(微炒)半两,吴茱萸半两(炒熟),黄连半两(去须),黄柏半两(锉),干姜半两,蛇床子半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恶疮人不识,多年不愈者。

用法用量以生油和如面脂,每用时,先煎槐枝汤洗疮令净,然后涂药,日2次。

摘录《圣惠》卷六十五

处方12、豆蔻汤

处方草豆蔻(去皮)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半夏(汤洗7遍,炒)3分,干姜(炮)3分,甘草(炙,锉)3分,人参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发汗后,胃气不和,心下结痞,噫气食臭,胁下气满,虚鸣下利。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3枚(劈破),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处方13、红水眼药

处方胡椒5钱,荜茇5钱,干姜5钱,回回黑5钱,诃子皮5钱,银朱5钱,海螵蛸4钱,牡丹皮4钱,丁香4钱,芦荟1钱,硼砂1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止泪,去瘀肉。主息肉淫肤。睑眦息肉,胀起攀丝白睛,隐涩妨闷。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点眼。

摘录《普济方》卷八十二

处方14、附子汤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人参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涂,炙干)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1两,陈橘皮(去白,炒)1两,当归(切,焙)1两,葛根(锉)1两,桂(去粗皮)1两,干姜(炮)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霍乱四逆吐下,烦呕转筋,肉冷汗出,体痹气急垂死,音声不出,脉不通者。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随药吐者,更服勿止。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处方15、附子散

别名定呕汤

处方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干姜1两(炮裂,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霍乱,吐少呕多。

用法用量定呕汤(《普济方》卷二○一)。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一

处方16、狗胆丸

处方狗胆5枚(去汁),硇砂半两(胆汁浸21日),干漆半两(捣碎,炒令烟出),芫花半两(醋拌炒令干),牛李仁半两,延胡索半两,干姜1分(炮裂,锉),斑蝥1分(糯米拌炒令黄,去翅足),当归半两(锉,微炒),麒麟竭1分,砒霜1分,伏龙肝半两(细研),自然铜1两(锉,细研),虻虫半两(炒微黄,去翅足),水蛭半两(炒微黄)。

制法上为末,用头醋1升,先入自然铜末,煎10沸以来,去却石脚,却入铫子内,入药末一半,以慢火煎如膏;后更入硇砂、狗胆及一半药末,和捣三二百杵,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妇人月水久不通,日渐羸瘦,变为血痨,及血气结聚疼痛。

用法用量方中硇砂,《普济方》引作“硼砂”,无牛李仁。

摘录《圣惠》卷七十二

处方17、参术散

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猪苓1钱,干姜1钱,泽泻3钱,赤茯苓3钱,木通3钱。

功能主治婴孩小儿,初受湿气,身体疼痛,发热恶风,多汗,面浮,作呕,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上入灯心7茎,车前子一捻,水煎服。

摘录《幼科证治大全》引《全幼心鉴》

处方18、姜连木香饮

处方干姜、黄连、木香、甘草。

功能主治邪伤太阴,腹痛,下利后重,或寒热交结,不得升降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级》卷八

处方19、补胃丸

处方肉豆蔻(面裹,煨)1两,梓朴(去皮,姜制,炙)1两,缩砂仁(焙)1两,白术(炒)1两,乳香(别研)1两,人参(去芦)1两,丁香(不见火)1两,干姜(炮,洗)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胡椒1两。

制法上为细末,以北枣8两,用生姜自然汁煮,去皮核,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脾胃,进饮食,去宿寒。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五

处方20、当归汤

处方当归(切,炒)1两,干姜(炮)1两,赤芍药1两,黄耆1两,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1两,半夏(为末,姜汁作饼,暴干)1两,人参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炒)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甘草(炙,锉)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桂(去粗皮)半两。

制法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心疝,心痛,虚冷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处方21、厚朴散

处方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木香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诃黎勒3分(煨,用皮),干姜半两(炮裂,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当归半两(锉,微炒),地榆3分(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水谷痢。腹内疼痛,两胁虚胀,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22、附子散

别名附子汤

处方附子1两半(炮裂,去皮脐),人参1两(去芦头),干姜1两(炮裂,锉),赤芍药1两,桂心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大肠虚冷,乏气拘急,腰痛羸瘦。

用法用量附子汤(《圣济总录》卷五十)。

注意忌热面、鸡、猪、鱼等。

摘录《圣惠》卷六

处方23、附子茴香散

处方肉豆蔻(煨)1两,茴香(炒)1两,白术(炒)1两,木香1两,人参1两,白茯苓1两,干姜(炮)1两,附子1枚(大者,炮,去皮脐),丁香半两,甘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气虚积冷,心腹绞痛,泄泻食少。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加盐少许,煎7分,空心服。

摘录《医方大成》卷七引《澹寮》

处方24、诃黎勒丸

处方诃黎勒1两(煨,去皮),木香半两,白术1两,槟榔3分,当归3分(锉,微炒),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桂心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草豆蔻1两(去皮),干姜半两(炮裂,锉),神曲1两(捣碎,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腹相引痛,大肠不调,水谷难化,少思饮食,四肢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三

处方25、备急丸

处方大黄5两,干姜2两,巴豆3两(去心,熬),芒消3两。

制法以蜜为丸。

功能主治忽然心腹胀满,急痛气绝,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4丸,平晓饮下,不利更加1-2丸。取得4-5度利,利如不止,取醋饮止之。

摘录《医心方》卷六引《极要方》

处方26、当归散

处方肉桂(去粗皮,不见火)1两,当归(去芦须,酒洗,焙)1两,芍药(白者,挫)1两,干姜(炮裂,锉)1两,干地黄(汤洗,锉,焙干)1两,蒲黄(隔纸上炒)1两,甘草(炙,锉)1两,黑豆2两(炒熟,去皮)。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妇人产后血气血刺,血晕,血崩,恶露不止,或虚或肿,或见神鬼,或如中风,或泻或痢,或如疟疾者。兼治产后一十八病。

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酒调下,日3次,不拘时候。常服1日1-2次。

摘录《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六

处方27、附子粳米汤

处方中附子1枚,粳米5合,半夏半升,干姜1两,甘草1两,大枣10枚。

功能主治喜怒忧思,扰乱脏气,胸腹胀满,肠鸣走气,呕吐不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药至米熟,去滓,分3次。

摘录《千金》卷二十

处方28、当归散

处方当归1两(锉,微炒),干姜半两(炮裂,锉),羊肉半斤(细切),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1两(锉),荜茇半两。

功能主治寒疝,心腹痛,不下饮食,痛甚引胁肋间及腹里急者。

用法用量上除羊肉外,为散。以水5大盏,合煮取2大盏半,去滓,稍热服1小盏,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29、姜附四君子汤

别名姜附四君汤

处方干姜、附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功能主治寒气霍乱;半产,身热面赤,脉沉而细。

用法用量姜附四君汤(《竹林女科》卷二)。《竹林女科》本方用量:人参、白术(蜜炙)、茯苓、炙甘草各一钱,干姜(炮)、附子(制熟)各五分。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处方30、厚朴散

处方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地榆1两(锉),当归1两(锉,微炒),黄连1两(去须,微炒),赤芍药半两,赤石脂2两,干姜1两(炮裂,锉),禹余粮2两(烧醋淬3遍),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白痢。四肢不和,腹内(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31、沉香

处方沉香(锉)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桂(去粗皮)1两,益智(去皮,炒)1两,白术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桔梗(炒)1两,五味子1两1分(微焙),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干姜(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脾胃气不和,心腹(疒丂)痛,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处方32、当归汤

处方当归(切,焙)2两,麻黄(去节煎,掠去沫,焙)6两,桂(去粗皮)2两,芎䓖1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干姜(炮)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40个,石膏(碎)3两半,甘草(炙,锉)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妇人中风,不能语,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

用法用量每用6钱匕,以水3盏,煎取1盏半,去滓,分2次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

处方33、当归散

处方当归(微炒)1两,人参(去芦头)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干姜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霍乱呕吐,及下后腹中干痛,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二○一

处方34、豆蔻燥肠丸

处方附子(炮,去皮)1两,赤石脂1两,舶上硫黄半两,良姜(切,炒)半两,肉豆蔻半两,干姜半两(炮)。

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沉寒病冷泄痢,腹痛后重。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汤送下。

注意忌生冷硬物,及油腻物。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六

处方35、附子散

别名人参散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人参(去芦头)1两,白茯苓1两,前胡(去芦头)1两,白术1两,麻黄(去根节)1两,桂心1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1两,独活1两,当归(锉,微炒)1两,石膏2两,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阴痉,颈项强直,四肢拘急疼痛,足冷口噤。

用法用量人参散(《普济方》卷一三二)。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36、厚朴散

别名厚朴汤

处方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干姜3分(炮裂,锉),黄连1两半(去须,微炒),当归1两(锉,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产后痢,下部冷疼。

用法用量厚朴汤(《普济方》卷三五五)。

摘录《圣惠》卷七十九

处方37、大黄甘草丸

处方大黄2两,甘草(炙)2两,桂心2两,桔梗2两,白蔹半两,茯苓半两,附子(炮,去皮)1两,芎䓖1两,阿胶(炙)1两,泽泻1两,防风1两,薯蓣1两,石斛1两,芍药1两,干姜1两,紫菀1两,黄芩1两,蜀椒(汗,去目及闭口者)1两,白术1两,当归1两半,人参1两半,苁蓉1两半,干地黄1两半,山茱萸1两半,麦门冬(去心)1两半。

制法上力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寒,胸胁支满,忧思伤损,奔气膈气,肠中虚冷,呼吸短气,不得饮食,淡气肿聚,辄转上下,眩冒厥绝,颜色恍惚,梦寐不定,羸瘦萎黄,经年不起。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腹酒送下,1日3次。稍加至30丸。

摘录《千金翼》卷十九

处方38、附子汤

处方附子(生,去皮脐)半两,人参半两,茴香(炒)1分,茯苓1分,山药1分,甘草(炙)3分,干姜(炮)3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房室竟中风,恶风多汗,汗出沾衣,口干上渎,不能劳事,身体尽疼,名曰内风。

用法用量每服4大钱,水2盏,加生姜3片,盐少许,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三因》卷二

处方39、诃黎勒散

处方诃黎勒皮3分,桂心半两,白术1两,泽泻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干姜半两(炮裂,锉),甘草1分(炙微赤,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赤芍药半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霍乱呕吐,脾胃虚冷,气膈,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

处方40、固肠丸

处方附子(炮,去皮,切)1两,白茯苓1两,干姜(炮)半两,大黄连(去须,打碎)半两,木香(切片)半两。

制法上药用水2碗煮干,晒,研为末,面糊为丸。

功能主治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米饮送下。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六引曾太医方

处方41、虎睛丸

处方虎睛1具(酒浸1宿,炙),防风4分,秦艽4分,防葵4分,龙齿4分,黄芩4分,雄黄4分,防己4分,山茱萸4分,茯苓4分,铁精4分,鬼臼4分,人参4分,干地黄(一方云干姜)4分,大黄4分,银屑4分,牛黄4分,独活3两,远志3两,细辛3两,贯众3两,麝香3两,白蔹(1作白薇)3两,升麻3两,白鲜皮3两,茯神5两,石膏5两,天雄5两,鬼箭羽2分,露蜂房2分,寒水石6分,蛇蜕1尺。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风癫掣疭,口眼张大,口中出白沫,或作声,或死不知人。

用法用量按:《圣济总录》有芎䓖、飞鸦头,无雄黄、茯神。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虎睛、龙齿定魄安魂,牛黄、麝香涤痰利窍,蜂房、蛇蜕攻毒祛风,铁精、银屑辟邪镇惊,雄黄、石膏破恶散结,防葵、天雄出阴入阳,升麻、大黄升清除浊,人参、地黄导气和血,其余风药、毒药总皆匡佐之流耳。如无虎睛,珍珠代用可也。

摘录《千金》卷十四

处方42、赤石脂汤

处方赤石脂1分,干姜1分(炮裂,锉),白龙骨半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久痢,食不消化,脐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以粥饮调下。

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九,名见《普济方》卷二一一

处方43、补肝散

处方山茱萸5分,桂心5分,薯蓣5分,天雄5分,茯苓5分,人参5分,芎䓖7分,白术7分,独活7分,五加皮7分,大黄7分,防风1两半,干姜1两半,丹参1两半,厚朴1两半,细辛1两半,桔梗1两半,甘菊花1两,甘草1两,贯众半两,橘皮3分,陈麦曲1升,大麦糵1升。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消食破气止泪。主左胁偏痛,宿食不消,并目昏(目巟)(目巟),迎风泪出,见物不审,遇风寒偏甚。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2次,若食不消,食后服;若止痛,食前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此补肝散所主木乘土衰,故于萸、桂、天雄等补肝药中添入大黄、厚朴、贯众以泄内蕴之滞;人参、白术、茯苓以补内亏之气;干姜、芎䓖,五加以温内阻之血;防风、细辛、独活、甘菊以卫内虚之风;其余薯蓣、丹参、桔梗、橘皮、甘草、曲糵随补泻以为佐使耳。

摘录《千金》卷十一

处方44、补肺白石英散

处方白石英1两(细研),款冬花3分,桂心半两,钟乳粉1两,干姜3分(炮裂,锉),麦门冬1两(去心),五味子1两,赤茯苓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桑根白皮1两(锉),熟干地黄1两半。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久咳嗽,唾脓血,胸满不能食,卧则短气。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2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四十六

处方45、豆蔻固肠丸

处方木香1两,赤石脂1两,干姜1两,缩砂1两,厚朴(生姜制)1两,肉豆蔻(面裹煨,去面)1两。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脏腑频滑,不思饮食,肠鸣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60丸,食前米饮送下。

摘录《御药院方》卷七

处方46、穿山甲丸

处方穿山甲1分(炙令黄色),干姜1分(炮裂,锉),硼砂1分(细研),半夏1分(汤洗7遍,去滑),威灵仙半两,斑猫1分(糯米拌炒微黄,去翅足),肉桂1分(去皱皮),川乌头半两(炮裂,去皮脐),芫花半两(醋拌炒,令干),巴豆半两(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

制法上为末,入巴豆、硼砂,研令匀。用糯米饭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破结块。主食症,及积恶血气。

用法用量每服3丸,食前煎橘皮汤放冷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47、附子丸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硫黄(研)1两,干姜(炮)1两,赤石脂1两。

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经血不止,并下五色,脐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热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二

处方48、诃黎勒丸

处方诃黎勒皮8分,槟榔8分,人参3分,橘皮6分,茯苓4分,芒消4分,狗脊3分,豉4分,大黄8分,干姜12分,桃仁8分,牵牛子13两,桂心8分。

制法上(口父)咀,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诸风痹块,大便不通,体枯干燥,面及遍身黄;痔,赤白利,下部疼痛,久壮热;一切心痛,头旋闷,耳痛重听;身体痈疽,积年不瘳;痢不思食;痰冷在胸中,咳嗽,唇色白干燥;僻,小便稠数,腹胀痃气,初患水病;声破无,无颜色,色黄,腹内虫,脚气,上吐无力,肢节疼痛,血脉不通,心上似有物涌,健忘心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温酒或薄粥汁服。平旦得下利良。

摘录《医心方》卷三引《古今录验》

处方49、还命千金丸

处方雄黄(研)4分,鬼臼4分,徐长卿4分,礜石(泥裹烧半日)4分,瓜丁4分,雌黄(研)4分,干姜4分,野葛7分(炙),斑蝥20枚(去足翅,熬),蜀椒4分(去目汗),地胆15枚(去翅,熬),射肉2分,丹参4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心腹枳聚坚结,胸胁逆满咳吐,宿食不消,中风鬼疰入腹,面目青黑不知人。

用法用量先食服1丸,每日3次。不知渐增,以知为度。若百毒所螫、牛触践、马所蹋啮,痈肿瘰疬,以1丸于掌中,唾和涂痛上,立愈。正月旦,以椒酒率家中大小各服1丸,终岁无病。

摘录《外台》卷十三引《古今录验》

处方50、诃黎勒丸

处方诃黎勒1两(煨,用皮),干姜半两(炮裂,锉),神曲1两(微炒),木香半两,桂心半两,槟榔3分,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脏腑虚寒,腹胀肠鸣,时有切痛,吃食减少。

用法用量方中木香、附子用量原缺,据《医方类聚》补。

摘录《圣惠》卷四十三

处方51、参宝定惊丹

处方人参3两,白术2两1钱,茯苓7钱5分,白芍7钱5分,半夏2钱4分,麦冬2钱4分,枳壳2钱4分,甘草2钱4分,山楂肉2钱4分,干姜2钱4分,柴胡2钱4分,神曲2钱4分,炒黑荆芥1钱3分半,薄荷叶1钱3分半,石菖蒲1钱3分半,槟榔1钱3分半,麦芽1钱3分半,广木香7分半。

制法炼蜜为丸,如大圆眼核大。

功能主治小儿惊疳吐泻。

用法用量每服1丸,白汤送下;有痰,姜汤送下;重症,参汤送下。危急者用2-3丸。

摘录《慈幼新书》卷七

处方52、济阴丹

处方熟地5两,人参1两半,当归3两,川芎1两,肉桂1两半(去皮),干姜1两(炒),秦艽2两,木香1两,糯米1合(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久不孕,脉软弦涩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温酒送下。

各家论述气血两亏,寒凝经脉,不能输泄而天癸来迟,久不孕育焉。熟地补血以滋血海,人参扶元以通血脉,当归养血荣经,川芎活血行气,肉桂温经暖血,干姜暖胃散寒,秦艽活血脉以通经,木香调胃气以化气,糯米实土膏以滋营经脉也。炼蜜丸之,温酒下之,使寒滞消散,则血气充盈而经脉调和,天癸无来迟之患,即久不孕者,尚可图效耳。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七

处方53、诃黎勒丸

处方诃黎勒(煨,去核)半两,木香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胡椒半两,肉豆蔻(去壳)半两,白术半两,蓬莪术(煨,锉)半两,干姜(炮裂)半两,人参1两,荜拨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积年冷劳泻痢,眼黄面黑,渐渐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生姜、大枣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处方54、沉香丸

处方沉香1两,补骨脂1两(微炒),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槟榔1两,黄耆半两(锉),石斛1两(去根,锉),熟干地黄1两,桂心1两,白茯苓1两,白术1两(去根,锉),芎䓖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干姜半两(炮裂,锉),牛膝1两(去苗),五味子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惫,除冷,暖脾肾,益气力,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盐汤送下;暖酒送下亦得。

摘录《圣惠》卷九十八

处方55、乱发灰散

处方乱发灰1分,桂心半两,干姜1分(炮裂)。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鼻衄久不止,令人目眩心烦。

用法用量每服2钱,先食浆水粥,后以温浆水调下。

摘录《圣惠》卷三十七

处方56、和胃汤

处方升麻半钱,柴胡半钱,当归身2钱,草豆蔻半钱,半夏3分,干姜7分,甘草7分,红消7分,黄耆半钱。

功能主治泄痢。

用法用量上都作1服。水2盏,煎至1盏,去滓稍热服,两饭间饮之。

摘录《普济方》卷二○八

处方57、当归汤

处方当归(切,炒)1两半,芍药2两,吴茱萸(汤淘去涎,轻炒)2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甘草(炙令赤)1两,白芷1两,生干地黄(焙)3两,桂(去粗皮)1两半,续断1两半,芎䓖1两半,干姜(炮裂)1两半。

制法上为粉末。

功能主治产后虚羸不足,脏腑虚冷,肢体疼痛,时或恶露,脐腹刺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日2夜1。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处方58、附子理中汤

处方白术1钱5分,干姜8分,人参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1钱,厚朴(姜汁炒)8分,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熟附子8分,甘草(炙)8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泄泻,肚腹疼痛,四肢厥冷。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处方59、来苏散

处方柴胡(去芦)2两,甘草(炙)2两,干姜2两,肉桂(去粗皮,不见火)1两,桔梗1两,防风1两,荆芥穗1两,五加皮1两,芍药半两,麻黄(去节)1两半,陈皮(去白)1两半,黄耆(蜜水浸一宿,炙)1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和顺三焦,辟瘴气,进饮食。主四时瘟疫、伤寒,身体壮热,头痛憎寒,项脊拘急,浑身疼痛,烦渴闷乱,大小便涩,嗜卧少力,全不思饮食;及诸气疾,五劳七伤,山岚瘴疟,寒热往来。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8分,不拘时候热服。

摘录《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处方60、厚肠丸

处方人参(去芦)2两,白术(炒)2两,厚朴(去粗皮,姜制,炒)2两,丁香(不见火)2两,荜茇2两,红豆2两,诃子肉(煨)2两,附子(炮,去皮脐)2两,肉豆蔻(面裹煨)2两,神曲(炒)2两,缩砂仁2两,麦糵(炒)2两,白豆蔻2两,良姜(炒)2两,槟榔4两,胡椒4两,荜澄茄4两,白芍药4两,陈皮(去白,洗)4两,甘草(炙)4两,干姜(炮)4两,肉桂5两(去粗皮,不见火),白茯苓(去皮)1两,当归(去芦)1两。

制法上为细末,稀饧为丸,每2两作10丸。

功能主治肠胃虚寒,不能克消水谷,大腑飧泄。

用法用量每服1丸或2丸,嚼细,白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