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麦冬的处方(五十七)

浏览

麦冬(别名麦门冬、沿阶草),甘,微苦,微寒。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小编整理出含有麦冬的处方共3385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3361~3385共25个。

处方1、菖蒲丸

处方石菖蒲6克 丹参6克 人参(切,去顶,焙)15克 赤石脂9克 天门冬(去心,焙)麦门冬(去心,焙)各30克

制法上同为细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或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主心气不足,五六岁不能言。

用法用量每次用温水下5~20丸,日服三至四次。

摘录《阎氏小儿方论》

处方2、交加丸

处方生地黄500克(研烂取汁,滓别置器中)生姜500克(同上法)白芍药 人参 当归 麦门冬琥珀 阿胶 蒲黄各30克

制法将生地黄汁炒生姜滓,生姜汁炒地黄滓,令干,与后七味药并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滋养营卫,补益冲任。治妇人诸血妄行。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下。每次服药后,以旧纱帛一片,包龙脑薄荷60克,以鼻闻其气。

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五

处方3、清燥汤

处方黄连(去须)酒黄柏 柴胡各0.3克 麦门冬 当归身 生地黄 炙甘草 猪苓 神曲各0.6克 人参 白茯苓 升麻各0.9克 橘皮 白术 泽泻各1.5克 苍术3克 黄耆4.5克 五味子9枚

制法上药哎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益气养阴。治湿热成瘘。腰以下痿软,行走不正,或瘫痪不能动,两足欹侧。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75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摘录《脾胃论》卷下

处方4、枸杞子丸

处方枸杞子30克 白茯苓30克 黄耆30克(锉)鸡膍胵45克(微炙)栝楼根22克 泽泻15克 牡丹15克 山茱萸15克 麦门冬45克(去心,焙)牡蛎30克(烧为粉)桑螵蛸22克(微炒)车前子22克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消,久渴不愈,精神困乏,小便数多,心神虚烦。

用法用量每于空腹时以粥饮送下30丸。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处方5、清神解语汤

处方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生地黄 远志(去骨)陈皮 麦门冬(去心)石菖蒲 乌药 枳实(麸炒)天南星(制)白茯苓 黄连(姜汁炒)防风 羌活 半夏(制)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清心豁痰,开窍解语。治中风痰迷心窍,不能言。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竹茹6克,水煎,入童便、姜汁、竹沥同服。头痛,加蔓荆子、细辛、白芷

摘录《古今医鉴》卷二

处方6、钓藤散

处方钓藤 陈皮(去白)半夏(汤浸洗七遍,薄切,焙干)麦门冬(略用水泡,去心)茯苓(去皮)茯神(去木)人参(去芦)甘菊花(去萼、梗)防风(去叉股)各15克 甘草7.5克(炙)石膏30克(生)

制法上药为粗末。

功能主治清头目。主肝厥头晕。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7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二

处方7、生脉散

别名生脉汤(《丹溪心法》卷一)。

处方麦门冬1.5克 五味子7粒 人参1.5克

药理作用1.微量元素的测定:《中成药研究》1986(8):17,采用原子吸收分光亮度计对生脉散中微量元素进行测定,三味药含铁量最高;尤其是五味子;其次是锰含量,亦以五味子最高,镍在麦冬中含量较丰富,铜、铬也以五味子含量较高。2.提高心肌耐缺氧的能力:《中华医学杂志》1974(4):246,心电图与组织化学法的实验结果,显示生脉散可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使缺血的心肌以最经济的方式作功,延长心肌的存活时间,这可能与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和离子传递系统,减少心肌对氧和能量的消耗有关,因而本方对心脏复苏具有特殊的强心效应。3.改善微循环:《辽宁中医杂志》1984(12):36,生脉散注射液可改善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的实验性微循环障碍,并能阻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从而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症提供了实验药理学依据。

功能主治补肺益气,养阴生津。治热伤气阴,肢体倦怠,气短懒言,汗多口渴,咽干舌燥,脉微;久咳肺虚,气阴两伤,干咳少痰,短气自汗,脉虚者。现用于中暑、小儿夏季热、功能性低热及其他发热性疾病而见气阴两伤者。此外,还用于心力衰竭,休克等危急病症。

用法用量长流水煎,不拘时服。

备注方中人参补肺气,生津液,为君;麦门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为臣;五味子敛肺止渴、止汗,为佐。三药合用,共成补肺益气,养阴生津之功。

摘录《医学启源》卷下

处方8、益气安神汤

处方当归3.6克 黄连(姜汁炒)生地黄 麦门冬(去心)酸枣仁(炒)远志(去心)各3克 白茯苓(去皮、心)3.6克 人参 黄耆(蜜炒)胆星 淡竹叶各3克 甘草1.8克

功能主治益气养心,化痰安神,治心气不足,夜寐多梦,睡卧不宁,恍惚惊怖,痰迷痴呆。

用法用量上锉一剂。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四

处方9、天花散

别名天华散(《寿世保元》卷五)、玉泉散(《古今医鉴》卷十)。

处方天花粉 生干地黄各30克 葛根 麦门冬(去心)五味子各15克 甘草7.5克

制法共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消渴。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粳米100粒,水煎服。

摘录《仁斋直指》卷十七

处方10、高枕无忧散

处方人参15克 软石膏9克 陈皮 半夏(姜汁浸,炒)白茯苓 枳实 竹茹 麦门冬 龙眼肉 甘草各4.5克 酸枣仁(炒)3克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养心化痰。治心气不足,痰涎内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古今医鉴》卷八

处方11、六成汤

处方当归4.5克 白芍3克 地黄15克 天门冬3克 肉苁蓉9克 麦门冬3克

功能主治治温疫愈后,阴亏血虚,大便数日不行,别无他症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温疫论》卷一

处方12、增损乐令汤

处方黄耆 人参 橘皮 当归 桂心 细辛 前胡 甘草(炙)茯苓 麦门冬(去心)芍药各60克 附子(炮,去皮、脐)熟地黄各30克 半夏(汤洗)75克 远志23克(去心)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治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腆胀,脐下虚满,胸中烦悸,面色萎黄,唇干口燥,手足逆冷,体常自汗,腰背强急,骨肉酸疼,咳嗽喘乏,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个,煎至28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腹满食少,去枣;下焦虚冷,不甚沿,小便数者,倍人参、当归、附子;烦渴引饮,加栝楼根;遗泄、白浊,加龙骨、白蔹;小便急,引心痛者,加干姜。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处方13、竹叶石膏汤

别名竹叶汤(《外台秘要》卷三引《张文仲方》)、人参竹叶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处方竹叶15克 石膏30克 半夏9克(洗)麦门冬15克(去心)人参6克 甘草6克(炙)粳米15克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虚羸少气,呕逆烦渴,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而数;以及暑热所伤,发热多汗,烦渴喜饮,舌红干,脉虚数。现用于肺炎、麻疹或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糖尿病、小儿夏季热、中暑等病后期余热不清,耗伤气阴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为君;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为臣;半夏降逆止呕为佐;甘草、粳米调养胃气为使。诸药合用,使热祛烦除,气复津生,胃气调和,诸证自愈。

摘录《伤寒论》

处方14、黄连清膈丸

处方麦门冬(去心)30克 黄连(去须)15克 鼠尾黄芩(净刮)9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心肺间有热,及经中热。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用温水送下。

摘录《内外伤辨》卷中

处方15、宁肺汤

处方人参(去芦头)白术 当归(去芦头,洗,焙)熟干地黄 芎藭 白芍药 甘草(炙)麦门冬(去心)五味子 桑白皮 白茯苓(去皮)各15克 阿胶30克(蚌粉炒)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益气养荣,定喘止嗽。治荣卫俱虚,发热自汗,咳嗽气喘,心悸。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七

处方16、开明丸

处方熟地黄45克(酒洗)菟丝子(酒洗)车前子 麦门冬(去心)蕤仁(去皮)决明子 地肤子 茺蔚子 枸杞子 黄芩 五味子 防风(去芦)泽泻 细辛(去叶,不见火)杏仁(炒,去皮,尖)北葶苈(炒)青葙子各30克 桂皮15克 羊肝(须用白羊者,只用肝,薄切,瓦上焙干,研末,或只以肝煮研烂为丸,庶可久留,少则以蜜凑之)

制法上为末,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翳障昏蒙,寂无所见。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熟水下,日三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生姜、糟酒、炙博等热物。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十六

处方17、清金化痰汤

处方黄芩 栀子各4.5克 桔梗6克 麦门冬(去心)贝母 橘红 茯苓各,9克 桑皮 知母 瓜蒌仁(炒)各3克 甘草1.2克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治咳嗽,咯痰黄稠腥臭,或带血丝,面赤,鼻出热气,咽喉干痛,舌苔黄腻,脉象濡数。现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属痰热证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如痰带血丝,加天门冬、阿胶各3克。

摘录《杂病广要》引《医学统旨》

处方18、镇心爽神汤

处方石菖蒲(去毛)15克 甘草(炙黄)12克人参(去芦)赤茯苓(去皮)当归(酒浸)各9克 南星(炮)0.3克 橘皮(去白)干山药 紫菀(去芦)半夏(汤洗七次)川芎(不见火)五味子(去梗)细辛(去苗)柏子仁(微炒)枸杞子各6克 酸枣仁(汤浸,去壳,炒)通草 麦门冬(去心)覆盆子各4.5克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心肾不交,上盛下虚,心神恍饱,睡多惊悸,小便频数,遗泄白浊。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50毫升,蜜10毫升,煎取180毫升,去滓,取药汁,入麝香少许,再煎一二沸,放温,不拘时服。

摘录《简易方》引《叶氏录验方》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

处方19、解毒大青汤

处方玄参 桔梗 知母 大青叶 升麻 石膏 山栀 人中黄 麦门冬 木通各3克

功能主治泻火解毒。治疗疮误灸,逼毒入里,致生烦躁,谵语不定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淡竹叶、灯心各20件,空腹时服。便秘,加大黄,闷乱,加烧人粪。

摘录《外科正宗》卷二

处方20、镇心丹

处方熟地黄 远志 茯苓 柏子仁 白术各45克 人参 菖蒲 麦门冬 酸枣仁 术通 百部 贝母 茯神 甘草 朱砂 天门冬 赤石脂心 防风 桂各30克 枣肉12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忧思过度,心气不足,怔忡恍惚,恐怯惊怖,头昏目眩;虚劳骨蒸,夜梦遗精,肌瘦色黄,食少倦怠,盗汗,大怒小恐所伤,吐血失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人参汤下;如血气虚弱,食少不眠,煎酸枣仁汤下。

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一

处方21、补肾健脾益气方

处方茯苓9克,白术9克,陈皮9克,人参6克,生地6克,枸杞子30克,麦门冬15克。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补肾强腰。主肾阳不足。

用法用量加河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二

处方22、泻肾汤

处方枸杞子36克 生地黄 黄柏(酒洗,炒)知母(酒洗,炒)麦门冬(去心)山萸肉(去核)白芍 归尾各3克 五味子7粒 白茯苓 独活各2.5克

制法上药锉。

功能主治治食辛辣炙博之物过多致瞳人散大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热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五

处方23、桑白皮汤

处方桑白皮4.5克 泽泻 黑玄参各2.4克 甘草0.75克 麦门冬(去心)黄芩 旋复花各3克 菊花1.5克 地骨皮 桔梗 白茯苓各2.1克

制法上研末。

功能主治清肺利湿。治肺脾湿热熏蒸,两目涩痛,不红不肿,名曰白涩症。现用于慢性结膜炎,泡性结膜炎由于肺脾温热而成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处方24、滋阴抑火汤

处方当归9克 知母 麦门冬 天门冬 地骨皮 丹皮各6克 枣仁 柴胡 天花粉 人参各3克

功能主治治血虚火盛,朝凉晚热,精神减少,睡卧不安者。

用法用量上药加灯心30茎,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丹台玉案》卷四

处方25、补心汤

处方紫石英 茯苓 人参 远志 当归 茯神 甘草 紫菀各6克 麦门冬12克 赤小豆4克 大枣5枚

制法上十一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心气不足,惊悸汗出,心中烦闷短气,喜怒悲忧悉不自知,咽喉痛,口唇黑,呕吐血,舌本强,不通水浆。

用法用量以水1.2升,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