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香附的处方(三十四)

浏览

香附(别名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头),味辛;微寒;无毒,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主胁肋胀痛;乳房胀育;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呕恶;经行腹痛;崩漏带下;胎动不安,小编整理出含有香附的处方共2662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981~2040共60个。

处方1、养真汤

处方当归(酒洗)川芎 白芍(酒炒)益母草 香附(酒、醋、米泔、童便同浸炒)熟地黄(姜汁炒)山茱萸(去核)白茯苓(去皮)栀子(炒)小茴(酒炒)陈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通经消块。治妇人经闭不通,脐下有块,病已三载,颜色如故。

用法用量上药锉六剂。水煎服尽。经通后,改作丸剂服。

备注方中芎、归、地、芍养血活血;益母草、香附理气调经;山茱萸、小茴香温养肝肾;茯苓、陈皮健脾和胃;妙在山栀一味,凉药反佐,是专为消除气血郁滞中的郁火而设,颇具巧思。

摘录《万病回春》卷六

处方2、祛疣汤

处方木贼 香附 连翘 苡仁 板蓝根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治扁瘊。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中医外科学》

处方3、木香导气丸

处方木香 乳香 丁香 八角茴香 川楝子(去核)破故纸 胡芦巴 荆三棱 香附子 甘草各30克 杜仲15克

制法上药研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男子小肠气疼,一切气积,以及下元虚冷,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一日三次。

摘录《普济方》卷二四九

处方4、溃坚汤

处方当归 白术(去芦)半夏(姜汁炒)陈皮 枳实(麸炒)山楂肉 香附 厚朴(姜汁炒)砂仁 木香各等分

制法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治症瘕积聚,痃癖血块。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磨木香调服。左胁有块,加川芎;右胁有块,加青皮;肉食成块,加姜炒黄连;粉面成积,加神曲;血块,加桃仁、红花、官桂,去半夏、山楂;痰块,加海石、瓜蒌、枳实、山楂;饱胀,加萝卜子、槟榔,去白术;壮健人,加蓬术;瘦弱人,加人参少许。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处方5、身痛逐瘀汤

处方秦艽3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甘草6克 羌活3克 没药6克 当归9克 灵脂6克(炒)香附3克 牛膝9克 地龙6克(去土)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治瘀血挟风湿,经络痹阻,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耆30~60克。

备注本方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牛膝、五灵脂、地龙行血舒络,通痹止痛;秦艽、羌活祛风除湿;香附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祛瘀,祛风除湿,蠲痹止痛之功。

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处方6、三棱丸

处方三棱(醋炒,煨)莪术(醋炒)青皮 陈皮 枳实(炒)厚朴(姜汁炒)半夏(姜汁炒)黄连(炒)香附(醋炒)川芎 使君子肉 夜明砂 神曲(炒)麦芽(炒)干蟾(烧存性)槟榔 木香 砂仁各10.5克 当归3克

制法上药为末,另取神曲煮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治先脾虚,后伤食,不可下者,及疳疾腹胀。

用法用量每服 20~50丸,米饮送下。大便出黄涎臭秽为度,此是积滞去也。

摘录《育婴秘诀》

处方7、消疬汤

处方柴胡9克,白芍9克,青皮9克,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白芥子9克,香附9克,莪术9克,牡蛎15克,瓜蒌12克。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化痰软坚。主肝郁痰结。(前列腺肥大)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贵阳中医学学报》

处方8、桂枝汤

别名桂枝治伤汤(《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桂枝 枳壳 陈皮 红花 香附 生地 归尾 元胡索 防风 赤芍 独活各等分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治手臂筋骨损伤。

用法用量童便、陈酒煎服。

摘录《伤科补要》卷四

处方9、生血清热方

处方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生地黄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红花 木香 玄胡索 香附 甘草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养血清热,化瘀调经。治血虚有热,兼夹瘀滞,经水过期而来,作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六

处方10、三合汤

处方麻黄 陈皮 乌药 川芎 僵蚕 白芷 桔梗 枳壳 甘草 干姜 茯苓 半夏 香附 苏叶 苍术

功能主治治寒聚背部,背心一点疼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原书云:此即乌药顺气散、二陈汤、香苏散,三方合而成剂,故名『三合』。三方之外,需要再加羌活。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

处方11、青囊丸

处方香附子(略炒)不拘多少 乌药(略泡)减附子量三分之一

制法上药为细末,水醋煮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头痛有痰。

用法用量随证用引,如头痛,茶下;痰病,姜汤下。

摘录《韩氏医通》卷下

处方12、柏香丸

处方侧柏叶(同大黄拌,蒸数次)香附(制)

制法上药研末,水泛丸。

功能主治治胬肉攀睛,或眼生血疣。

用法用量每服6克。

摘录《银海指南》卷三

处方13、乳癖消方

处方丹参18克,麦芽18克,白芍12克,首乌12克,淮山药12克,当归9克,党参9克,香附9克,女贞子15克。

功能主治疏肝养血,通络化痰。主肝郁血虚,痰凝气滞。(男性乳房发育症)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周子容方

处方14、顺气豁痰汤

处方半夏(用白矾、生姜、皂角煮过)4.5克 茯苓 橘红 瓜蒌(去油)贝母 黄连 桔梗 枳壳各3克 香附(童便浸)2.1克 甘草1.2克

功能主治顺气豁痰。治痰气滞于心包络之舌痹或麻。

用法用量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赤水玄珠》卷三

处方15、青木香丸

处方吴茱萸30克(分作二份,酒、醋浸一宿,焙干)香附子30克 荜澄茄 青木香各15克

制法上药研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经有寒,疝气胀痛。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时用盐汤或乳香、葱白汤送下。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七

处方16、清衄汤

处方当归 芍药 生地 香附(炒)黄芩各3克 栀子(炒)3克 黄连2克 赤芍 桔梗各1.5克 生甘草 柏叶7枚 藕节5个

制法上药锉碎,作一剂。

功能主治治衄血。

用法用量水煎,入童便和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四

处方17、顺气归脾丸

处方陈皮 贝母 香附 乌药 当归 白术 茯神 黄耆 酸枣仁 远志 人参各30克 木香 甘草(炙)各9克

制法上药研末,用合欢树根皮120克煎汤,煮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理气消肿。治思虑伤脾,脾气郁结,致生肉瘤,软如绵,肿似馒,脾气虚弱,日久渐大,或微疼或不疼。

用法用量每服60丸,空腹时用开水送下。

摘录《外科正宗》卷二

处方18、苍芍丸

处方芍药37.5克 香附30克 苍术15克 片芩6克 甘草4.5克

制法上药为末,炊饼为丸服。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养阴清热。主阴虚气郁之发热。

用法用量每次10克,温开水送下。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19、顺气活血汤

处方苏梗3克。厚朴3克 枳壳3克 砂仁1.5克 归尾6克 红花1.5克 木香1.2克 炒赤芍3克 桃仁9克 苏木末6克 香附3克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治胸腹挫伤,气滞血瘀,胀满作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亦可加入少量米酒和服。

摘录《伤科大成》

处方20、通经丸

处方当归尾 赤芍药 生地黄 川芎 牛膝 五灵脂各30克 红花 桃仁各15克 香附60克 琥珀22克

制法用苏木屑60克,以酒煎,和砂糖熬化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治妇人经水先断,以后周身浮肿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酒下。血寒,加肉桂9克。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处方21、顺气和中汤

处方陈皮(盐水浸,炒)3克 半夏(姜汁炒)2.1克 白茯苓(去皮)2.1克 白术(去芦,土炒)2.4克 枳实(麸炒)1.5克 香附(醋浸,炒)3克 砂仁(炒)0.9克 黄连(姜汁和猪胆汁拌炒)1.8克 山栀(姜汁炒黑)3克 神曲(炒)1.8克 甘草(炙)0.9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治噎膈翻胃,嘈杂吞酸,痞闷噫气,心腹刺痛,恶心呕吐痰水。

用法用量用生姜3片,清水200毫升,煎至140毫升,入竹沥、童便、姜汁,不拘时候温服。气虚,加黄耆、人参各2.4克;血虚,加当归2,1克,川芎1.5克,气恼或气不舒畅,加乌药1.5克、木香0.9克;胸膈饱闷,加萝卜子(炒)1.8克;心下嘈杂,醋心,加吴茱萸1.2克,倍黄连、白术;如欲呕吐,加藿香梗2.1克。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处方22、平肝流气饮

处方当归3克(酒洗)白芍1.2克(酒炒)川芎1.8克 橘皮3克(盐汤洗)茯苓3克(去皮)半夏(姜制)青皮各1.8克(醋炒)黄连2.4克(酒炒)柴胡2.1克 香附2.4克(童便浸,炒)厚朴2.1克(姜汁炒)栀子2.4克(盐水拌炒)甘草1.2克(炙,去皮)吴茱萸1.2克(煮三次,去水,炒)

制法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养血活血。治胁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空腹时热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五

处方23、分消汤

处方苍术(米泔浸,炒)白术(去芦)陈皮 厚朴(姜汁炒)枳实(麸炒)各3克 砂仁2.1克 木香0.9克 香附 猪苓 泽泻 大腹皮各2.4克 茯苓3克

功能主治主治中满成鼓胀;兼治脾虚发肿满饱闷。

用法用量上锉一剂,加生姜1片,灯草1团,水煎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处方24、独活通经汤

处方桑寄生15克 秦艽9克 独活、川芎各6克 香附9克 姜黄6克 焦艾9克 防风6克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行滞通经。主风寒搏击,月经数月不行,面青,四肢作痛,关节不利,少腹冷痛,恶风怕冷,腰酸背寒,或有头痛,或胸闷泛恶,舌淡口和,苔白而润,脉多浮紧。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摘录《中医妇科治疗学》

处方25、香苏散

处方香附150克(炒去毛)紫苏(去根)75克陈皮60克 甘草60克 苍术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黄)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治伤寒、伤风、伤湿、伤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葱白2根煎,不拘时候服。得汗为妙。头痛,加川芎、白芷、细辛、荆芥穗各1.5克,咳嗽声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乌梅各1.5克,桑白皮2.1厘米,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泄泻,加木香、藿香各1.5克。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一

处方26、加味香苏散

处方香附45克 苏叶45克 藿香90克 陈皮45克 甘草18克 砂仁30克(炒)

制法上药为散。

功能主治治孕妇伤暑感冒,吐泻脉浮者。

用法用量每次用9克,水煎,去滓温服。转筋,加木瓜,胎动,加白术;挟热,加黄连、白术;挟寒,加白术、炮姜。

备注妊娠先伤于暑,复感于风,风暑合邪,肝胃受病,故吐泻不已,胎动不安。香附调气解郁,苏叶理血疏风,藿香快胃祛暑,陈皮利气和中,砂仁醒脾安胎气,甘草缓中和胃气。为散水煎,使风暑并解,则肝胃调和,吐泻自止,胎孕自安。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处方27、排壅汤

处方乌药6克 藿香 香附 枳壳 陈皮(去白)各4.5克 槟榔 木香各2.1克 厚朴3克

功能主治治疝瘕,邪气壅滞,刺痛之甚者。

用法用量水煎,热服。气逆甚,加白芥子、沉香、青皮之类;痛在小腹,加小茴;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捣碎)6~9克。

摘录《会约医镜》卷十四

处方28、五加皮汤

处方当归(酒洗)没药 五加皮 皮消 青皮 川椒 香附子各9克 丁香3克 麝香0.3克 老葱3根 地骨皮3克 丹皮6克

功能主治治跌打损伤皮破,二目及面浮肿,若内伤瘀血,上呕吐衄,气虚昏沉,不省人事,身软,面色于黄,遍身虚浮,躁烦焦渴,胸膈疼痛,脾胃不开,饮食少进。

用法用量水煎滚,熏洗患处。

摘录《医宗金鉴》卷八十八

处方29、退热清气汤

处方柴胡 橘皮 茯苓各3克 半夏 枳壳各2.4克 香附2克 川芎1.5克 砂仁7粒 木香 甘草各1克

功能主治理气和胃。治气逆身热,中脘痞满。

用法用量加生姜同煎,温服。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30、香附饼

处方香附

制法研为细末,用酒调和,量疮大小做饼。

功能主治治瘰疬流注肿块,或风寒袭于经络,结肿或痛。

用法用量覆患处,以热熨斗熨之。若风寒湿毒,宜用姜汁作饼。

摘录《外科发挥》卷五

处方31、半夏曲芽汤

处方半夏 陈皮 茯苓 枳壳 槟榔 神曲 麦芽 香附子 厚朴 苍术 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化痰消积,下气止呕。主饮食积滞,痰涎壅盛,呕吐不已。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服。

摘录《古今医统》卷二十四

处方32、当归养血丸

处方当归 白芍 茯苓 黄耆 香附 阿胶各90克 生地240克 白术 杜仲各120克 丹皮60克

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主妇人经水不调,赤白带下,或子宫寒冷,久不受孕。(不孕)

用法用量每服6~9克。

摘录《饲鹤亭集方》

处方33、加味香苏散

处方紫苏叶4.5克 陈皮 香附各3.6克 甘草2.1克(炙)荆芥 秦艽 防风 蔓荆子各3克 川芎1.5克 生姜2片

制法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治四时感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者。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微覆似汗。前证若头脑痛甚者,加羌活2.4克、葱白2根,自汗恶风者,加桂枝、白芍各3克;若在春夏之交,唯恐夹杂温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术4.5克;若兼停食,胸膈痞闷,加山楂、麦芽、萝卜子各4.5克。若太阳本证未罢,更兼口渴溺涩者,此为膀胱腑证,加茯苓、木通各4.5克;喘嗽,加桔梗、前胡各4.5克、杏仁7枚;鼻衄或吐血,本方去生姜,加生地、赤芍、丹参、丹皮各4.5克;咽喉肿痛,加桔梗、牛蒡子各4.5克、薄荷1.5克;便秘,加萝卜子、枳壳;若兼四肢厥冷,口鼻气冷,是兼中寒也,加干姜、肉桂之类,虽有表证,其散药只用一二味,不必尽方;若挟暑气,加入知母、黄芩之类;干呕发热而咳,为表有水气,加半夏、茯苓;时行疫疠,加苍术1.2克;梅核气证,喉中如有物,吞不入,吐不出者,加桔梗、苏梗各2.4克;妇人经水适来,加当归、丹参;产后受风寒,加黑姜,当归,其散剂减去大半;若禀质极虚,不任发散者,更用补中兼散之法。

备注方中苏叶、荆芥辛温芳香,发汗解表为君;防风,秦艽、蔓荆子祛风湿,除身痛、头痛为臣;香附、陈皮、川芎理气和血为佐;甘草和中,生姜辛散为使。配合成方,可使外感风寒得散,气血自和,其病自愈。

摘录《医学心悟》卷二

处方34、消遗汤

处方琥珀3克,辰砂0.3克,青龙齿15克,木通3-6克,大腹皮12克,桑白皮12克,赤芍9克,桃仁12克,党参15-30克,枸杞子15克,荆芥穗6克,柴胡6克,白芍15克,制香附6克。

功能主治镇心安神,升清降浊,活血化瘀。主头部脉络受损,则血离经,脉而留瘀,气滞血瘀,阻于清窍,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华江方

处方35、化痞膏

处方生大黄30克 半夏 荆三棱 苏木 穿山甲 陈皮 当归尾 全蝎 番木鳖 红花 陈枳壳厚朴 蓬莪术 血余 大贝母 川乌 天南星 香附 赤芍药 草乌 坚槟榔各9克 螟蚣10条 巴豆仁50粒 大鳖1个(切四块)桃枝 杨枝 槐枝各30厘米 葱10根 水红花子15克 白凤仙根5根

制法麻油1.5千克同煎,药枯去滓,再入东丹720克收膏,取起冷定,入后药:阿魏、苏合油各15克,血竭、真没药(去油)、肉桂、孩儿茶、潮脑、滴乳香(去油)、虎骨(煅)、青黛各9克,冰片、麝香、干漆各6克 皮消30克,瓦楞子(煅)9克,共研极细末,筛入膏内。

功能主治治痞积症瘕。

用法用量搅匀摊布上,贴患处。

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一

处方36、加减八物汤

处方人参3克,白术3克,当归身3克,茯苓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生地3克,炙甘草1.5克,木香1.5克,青皮2.1克,醋炒香附3克,生姜3片,大枣2枚。

功能主治健脾养血,行气解郁。主气血虚弱,虚中有滞。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万氏女科》卷一

处方37、涤热逐瘀汤

处方丹参15克,丹皮9克,生地9克,三棱6克,莪术6克,延胡索6克,通草6克,香附6克,通草6克,槟榔6克,大黄3克。

功能主治清热祛瘀,行气定痛。主湿热瘀结。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摘录《中医妇科治疗学》

处方38、柴胡疏肝糖

处方柴胡 白芍 香附子 枳壳 生麦芽各30克 甘草 川芎各10克 白糖250克。

制法将上述药物、食物加水2000克,煮汁去渣,取汁1500克,加白糖250克,制成糖浆。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健胃消食。用于慢性肝炎、肝郁气滞之胁痛低热者有效。

用法用量每服30克,每日2次。服完再配,保持药液新鲜。

摘录《传统方》

处方39、济阴至宝汤

别名济阴至宝丹(《寿世保元》卷七)。

处方当归(酒洗)3克 白芍(酒炒)2.5克 白茯苓(去皮)2.5克 白术(去芦)3克 陈皮2.5克 知母(生用)2.5克 贝母2.5克(去心)香附(便制)2.5克 柴胡(酒炒)1克 薄荷1克 地骨皮(去心)2.5克 甘草1克 麦门冬(去心)2.5克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补血调经,滋润心肺,退热除蒸。治妇人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经脉不调,肢体羸瘦,骨蒸潮热。

用法用量上锉一剂。加煨生姜3片,水煎,温服。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一

处方40、皱血丸

处方菊花(去梗)茴香 香附(炒,酒浸一宿,焙)熟干地黄 当归 肉桂(去粗皮)牛膝 延胡索(炒)芍药 蒲黄 蓬茂各90克

制法上为细末,用乌豆700克,醋煮候干,焙为末,再入醋400毫升,煮至200毫升,为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散寒祛瘀,理气调经。治妇人血海虚冷,气血不调,时发寒热,或下血过多,或久闭不通,崩中不止,带下赤白,症瘕癖块,攻刺疼痛,小腹紧满,胁肋胀痛,腰重脚弱,面黄体虚,饮食减少,渐成劳状,及经脉不调,胎气多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酒或醋汤下,血气攻刺,炒姜酒下;症块绞痛,当归酒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处方41、当归泽兰丸

处方当归(去须,酒浸)60克 白芍(炒)60克 熟地黄(酒制)60克 生地黄90克 泽兰叶 艾叶 白术各45克 黄芩30克 川芎60克 香附480克(分为四份,每份各120克,分别用童便、酒、醋、米泔各浸一宿)

制法上药为末,醋为丸,如赤豆大。

功能主治主妇人经水不调,赤白带下,日久不孕。

用法用量每服60丸,空腹时用白水或酒下。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十

处方42、调经汤

处方当归 延胡索 白术各6克 香附 白芍 生地各3克 川芎 陈皮 丹皮各2.4克 甘草1.8克 益母草9克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主妇女瘀积经闭。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煎,经来日空腹时服。

摘录《妇科玉尺》卷一

处方43、加味祛瘀复明汤

处方当归15克,川芎6克,赤芍9克,元胡9克,白芷9克,泽兰6克,苏木9克,香附15克,坤草20克,条芩9克,木香6克,元参9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活血行气,祛瘀散滞。主气滞血瘀。(视神经萎缩)

用法用量水煎服,以黄酒30毫升为引。

摘录李纪源方

处方44、加味香苏饮

处方香附10克,橘皮10克,枳壳10克,鸡内金5克,香橼皮10克,佛手5克,大腹皮10克,砂仁5克,木香6克,三仙10克。

功能主治理气和血通降。主气滞食阻,胃失和降。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董建华方

处方45、香芎二陈汤

处方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香附 抚芎 白芥子

功能主治治寒痰。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处方46、洞天酥香膏

处方酒当归 酒熟地 杜仲 制苁蓉 炙黄耆 酒天冬 麦冬 五味子 高丽参 怀牛膝 鹿茸 甜杏仁 蛇床子 酒川断 紫霄花 盐菟丝 虎胫骨 谷精草 制香附 酒生地 制远志 制山甲 木鳖子 男子头发(洗净)各15克 大蛤蚧1对

制法上药二十五味,如法炮制,锉碎,用香麻油1.2升,同药入铜锅内,用桑枝火熬枯去滓,再熬至滴水成珠,俟热气尽,再入下药:水飞松香120克,花龙骨9克,母丁香9克,当门子9克,水飞黄丹30克,赤石脂9克,制乳没9克,瑶桂15克,腰黄9克,沉香9克,倭硫黄9克,大土膏(即鸦片原膏)9克,木香9克,蟾酥9克,阳起石9克。上药共研细末,用桑、槐、柳条不住手搅匀,盛瓷罐内,浸井水中或水缸中七日夜,出尽火气方可用。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气血,壮筋骨,通经络。主五劳七伤,淋泻痞证,无痰气喘,瘫痪。

用法用量以布缎摊膏,计重9克,衰弱者倍之。摊膏时将铜器或瓷杯取滚水化糯米糊涂布缎为妙。药七十天—换。常贴脐上或命门。

摘录《千金珍秘方选》

处方47、加味乌沉汤

处方乌药 缩砂木香 玄胡索各30克 香附(炒,去毛)60克 甘草45克

制法上药细锉。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调经止痛。治妇人经水欲来,脐腹疴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21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不拘时温服。

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处方48、洗面香皂丸

处方甘松 藁本 香附 茯苓 细辛 三奈 茅香 川芎 白丁香 白芷 明胶 白及 白蔹各30克 牵牛(炒)瓜蒌根 楮实 冰片各15克 肥皂750克(煮,去皮)绿豆200克(略炒)

制法上药,除后二味外,共为细末,肥皂肉捣烂如膏,用绿豆粉捣和为丸。如干,加肥皂汁,捣二千下,丸如弹子大,阴干,瓷器收藏。

功能主治洗面护肤。治雀斑。

用法用量洗面时将此丸擦手上,洗脸后搽面上,不可经水,1丸可用1月。

摘录《同寿录》卷四

处方49、两和镇痛饮

处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炒建曲15克,甘草5克。

功能主治疏肝和胃,行滞镇痛。主肝胃不和。(胃溃疡)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陈枢燮方

处方50、清郁二陈汤

处方陈皮 半夏(姜汁炒)茯苓各3克 苍术(制)川芎各2.4克 香附3克 神曲(炒)15克 白芍(炒)2.1克 枳壳(麸炒)2.4克 黄连(炒)栀子(炒)各3克 甘草0.9克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理气和胃。治膈有痰热,吞酸嘈杂,脉数而洪。

用法用量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处方51、消瘿五海饮

别名消瘿五海散(《万病回春》卷五)。

处方海带 海藻 海昆布 海蛤 海螵蛸各105克 木香 三棱 莪术 桔梗 细辛 香附各60克 猪琰子7个(陈壁土炒去油,焙干)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化痰消瘿。治脂瘤,气瘤。

用法用量每服2.3克,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摘录《古今医鉴》卷九

处方52、加味温胆汤

处方香附7.2克 橘红3.6克 半夏 竹茹 枳实各2.4克 人参 茯苓 柴胡 麦冬 桔梗各1.8克 甘草1.2克

功能主治行气解郁,化痰养心。治失志郁抑,痰涎沃心,怔忡不寐者。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处方53、首攻汤

处方白芍15克 当归6克 茯苓15克 半夏6克 香附9克 羌活1.5克 甘草 神曲各3克

功能主治治疟疾初起。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八

处方54、小温中丸

处方苍术 川芎 香附 神曲 针砂(醋炒红)

制法上药为末,醋糊为丸。

功能主治治湿热黄痘,症情较轻者。

用法用量空腹时用生姜汤送下;午后、食后用酒送下。春加川芎,夏加苦参或黄连,冬加吴茱萸或干姜。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55、开郁种玉汤

处方白芍(酒炒)30克 香附(酒炒)9克 当归(酒洗)15克 白术(土炒)15克 丹皮(酒洗)9克 茯苓(去皮)9克 花粉6克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调经种子。治妇人肝气郁结所致的不孕症。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上

处方56、开郁至神汤

处方人参3克 香附9克 茯苓6克 白术3克 当归6克 白芍15克 陈皮1.5克 甘草1.5克 炒栀子3克 柴胡15克

功能主治治肝胆气郁,胃皖饱闷,胸胁腆胀,膈咽不通,吞酸吐食,见食则喜,食完作楚,头颊疼痛,耳鸣目眩,目不识人。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四

处方57、行气下乳汤

处方生地 当归 川芎各3克 白术(土炒)茯苓各1.8克 制香附 陈皮 红花各1.5克 穿山甲3片(炒)木香0.6克

功能主治治气血郁滞,产后缺乳。

用法用量水、酒各半,煎服。

摘录《梅氏验方新编》

处方58、加减发郁汤

处方升麻 葛根 羌活 柴胡 细辛 香附 葱白

功能主治治过食生冷,抑遏少阴之火子脾部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嵩崖尊生》卷十一

处方59、益气养营汤

处方人参 茯苓 陈皮 贝母 香附 当归(酒拌)川芎 黄耆(盐水拌炒)熟地黄(酒拌,芍药(炒)各1.5克 甘草(炙)桔梗(炒)柴胡各0.9克 白术(炒)3克

功能主治治小儿气血损伤,四肢颈项等处患肿,不问软硬、赤白、痛否,日脯发热,或溃而不敛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成人倍用。胸痞,人参、熟地黄各减0.9克;口干,加五味子、麦门冬;往来寒热,加软柴胡、地骨皮;脓清,加人参、黄耆;脓多,加川芎、当归;脓不止,加人参、黄耆、当归;肌肉迟生,加白蔹、官桂。

摘录《保婴摄要》卷五

处方60、小乌沉汤

处方乌药(去心)300克 甘草(炒)30克 香附子(沙盆内断去皮、毛,焙干)60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调中快气。治心腹刺痛。

用法用量每服3克,沸汤点服,不拘时。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