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桑叶的处方(二)

浏览

桑叶(别名铁扇子、蚕叶),味苦;甘;性寒,疏散风热;清肺;明目。主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风热及肝阳上扰;目赤肿痛,小编整理出含有桑叶的处方共165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61~120共60个。

处方1、肺病统系丸

处方川贝母1两,百合1两,橘皮1两,半夏曲1两,甘草1两,橘红5钱,杏仁(去皮,炒)1两,桑叶5钱,苏梗1两,梨膏1两,茯苓6钱(上药煎膏),北沙参4两,川贝母4两,化橘红3两,青黛3钱,蛤粉4两,白芥子(炒)1两,半夏曲6两,茯苓3两,枳壳3两,浮海石(煅)4两,瓜蒌皮4两,苏子(炒)4两,百合3两(上药共研)为细粉,过罗。另兑龙涎香1钱。

制法以前药膏加冷开水泛为小丸,晒干,每16两用珍珠母粉1两为衣。

功能主治润肺止嗽,化痰定喘。主肺气不清,咳嗽痰盛,胸满作喘,呼吸不均。

用法用量每服2钱,1日2次,温开水送下。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处方2、谷精散

处方谷精草1分,石决明1分,木贼(锉)1分,荆芥(穗)1分,甘草(炙,锉)1分,羌活(去芦头)1分,旋覆花1分,甘菊花1分,枸杞子1分,晚桑叶1分(并生用),蛇蜕半条(炒),苍术(米泔浸,去皮,焙)1分。

制法上焙干,为细散。

功能主治肝脏虚风攻击,肢节疼痛,及上攻眼目多泪。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茶清调下,日3次,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处方3、佛手丸

处方鲜白葫芦5两(去子,蒸晒9次,另研极细如飞尘),鲜佛手5两(用银柴胡3钱煎汤拌炒,切片,蒸晒9次),鲜香橼5两(用金铃子3钱煎汤拌炒,去子蒸晒9次),地道人参1钱(另研极细如飞尘),大豆黄卷10两,炒黑枣仁5两,冬霜桑叶5两,真川贝母5两(去心),建神曲5两,建莲肉5两。

制法将葫芦末加入人参末内和匀,再另取川贝、莲肉末约4-5两,渐渐添入葫芦、人参末中,随添随研,和至极匀候用;其香橼、建曲、豆卷、桑叶4味,及余多之川贝、莲肉,共为细末候用。先将佛手、枣仁2味煎汤收浓汁约1大面碗令满,为泛丸之用。泛时将众药起心子,泛至半即加泛人参等末,后再加众药泛上成丸,晒干收藏,宜以矿灰铺纸衬底,庶不霉坏;泛完药末后,再将糯米饮汤泛上,以免药末脱落,此丸每料干丸约有30两。

功能主治肝胃气痛,脚气,膨胀。

用法用量每服1钱,计共300服左右。如肝气痛者,香附汤送下,胃气痛者,木香汤送下;脚气痛者,木瓜汤送下;膨胀病者,陈麦柴汤送下。

摘录《良方集腋》卷上

处方4、八叶汤

处方桑叶、荷叶、地黄叶、皂角叶、蒻叶、苍耳叶、菖蒲叶、何首乌叶各等分。

制法上药晒干,烧存性,为末如面药。

功能主治大风疮。

用法用量水煎,洗手、面、身体。

注意切须戒盐。

摘录《三因》卷十五

处方5、安肺宁嗽丸

处方嫩桑叶1两,儿茶1两,硼砂1两,苏子1两(炒,捣),粉甘草1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3钱重。

功能主治肺郁痰火及肺虚热作嗽;兼治肺结核。

用法用量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

各家论述肺脏具辟之机,治肺之药,一过于散则有碍于(合羽),过于敛则有碍于辟。桑得土之精气而生,故长于理肺家之病,以土生金之义也;至其叶凉而宣通,最解肺中风热,其能散可知;又善固气化,治崩带脱肛,其能敛可知,敛而且散之妙用,于肺脏(合羽)辟之机尤投合也。蓬砂之性凉而滑,能通利肺窍;儿茶之性凉而涩,能安敛肺叶,二药并用,与肺之(合羽)辟亦甚投合。又佐以苏子之降气定喘,甘草之益土生金,蜂蜜之润肺清燥,所以治嗽甚效也。蓬砂、儿茶,医者多认为疮家专药,不知其理痰宁嗽,皆为要品。且二药外用,能解毒化腐生肌,故内服亦治肺结核,或肺中损烂,亦甚有效验。

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处方6、扶桑延年至宝丹

处方巨胜子1斤,枸杞子1斤,何首乌1斤,冬青8两,破故纸8两,山萸肉1斤,巴戟4两,桑叶10斤,柏子仁1斤,蛇床子1斤,川椒半斤。

制法上为极细末,同金樱子膏15斤、白蜜20斤,同炼至滴水成珠,和群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养心血,健脾胃,理气和中,宽胸益志,添精补髓,明目乌须,壮阳固齿,通五脏,杀九虫,益元神,却百病,延年益寿,种子。

用法用量每日清晨淡盐汤送服3钱,晚上临睡时再服3钱。

摘录《集验良方》卷二

处方7、补虚降火汤

处方人参1钱,麦冬(去心)1钱,元参1钱,桑叶1钱,苏子1钱。

功能主治产后阳明感风而大喘大汗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叶氏女科》卷三

处方8、扶桑浴目方

处方桑叶(干者为佳)不拘多少。

功能主治祛风靖火,去湿明目。主凡眼目赤肿不甚,而眼眶赤烂多泪者。

用法用量煎汤,时时温洗之。

摘录《医林纂要》卷十

处方9、金草药方

处方桑叶4两,桃枝4两,枫枝4两,槐枝4两,柳枝4两,松枝4两,苦参4两。

功能主治麻风,肺金受病,其色白,初起粉色,眉毛先落,面若虫行,遍身起癣如鳞。

用法用量煎汤熏洗。逐日用方。冬时可加枳壳,忍冬藤。

摘录《秘传大麻疯方》

处方10、立止吐血膏

处方鲜生地1斤,生绵纹3两,桑叶2两,丹皮2两,血见愁2两,杜牛膝2两,土三七1两,苏子1两,降香1两。

制法用冰糖4两收膏。

功能主治引血下行,止血逐瘀。主伤寒夹血,呕血吐血,表邪虽解,血尚不止者。

用法用量每服8钱-1两,犀地清络饮去桃仁、姜、蒲二汁冲下。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处方11、回风养脏汤

处方沙参4钱,苏子1钱半,枳壳1钱,前胡1钱,桑叶1钱,茯苓2钱,白术1钱,苡仁4钱,橘红1钱,贝母2钱,荷叶蒂1枚。

功能主治培土化热,熄风。主风阳外烁,肺热移于大肠,咳而遗屎。

摘录《医醇剩义》卷三

处方12、扶桑清肺丹

别名扶桑清肺散

处方桑叶5钱,紫菀2钱,犀角屑5分,生甘草2钱,款冬花1钱,百合3钱,杏仁7粒,阿胶3钱,贝母3钱,金银花1两,熟地1两,人参3钱。

功能主治化毒之中益之养肺,降火之内济之补肾。主肺痈,咽干舌燥,吐痰唾血,喘急,膈痛不得安卧。

用法用量扶桑清肺散(《青囊秘诀》卷上)。

各家论述此方肺肾同治,全不降火,盖五脏之火,因饮食而旺,乃虚火而非实火也。故补其水而金气坚,补其水而虚火息。况补中带散,则补非呆补,而火毒又容易辞也。

摘录《辨证录》卷十三

处方13、补肺散

处方黄明胶(炙燥)2两,花桑叶(阴干)2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肺痿劳伤吐血。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用生地黄汁调下;糯米饮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处方14、决明散

处方石决明(煅)、枸杞子(酒浸1宿)、木贼(去节)、荆芥穗、晚桑叶、羌活、谷精草(去根)、粉草(炙)、旋覆花、蛇蜕(蜜炙)、制苍术、菊花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障膜。

用法用量每服2钱,茶清调,食后服。

摘录《永类钤方》卷十一

处方15、花叶散

处方黄蜀葵15朵(去蒂),桑叶25片。

制法上窨干为末,入乳香半分,研匀。

功能主治瘰疬,漏疮,恶疮,妇人乳痈,无论痛与不痛,多年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疮干,用麻油调涂,疮湿干掺。

摘录《普济方》卷二九二引《仁存方》

处方16、建兰叶膏

处方鲜建兰叶4两,南沙参4两,北沙参4两,川贝4两,象贝2两,冬桑叶4两,鲜枇杷叶2斤8两,紫菀1两,款冬花2两,桔梗7钱5分,橘红2两,冬瓜子4两,玄参2两,蛤壳8两,鲜藕汁4两,鲜稻叶露2两,雅梨4两。

制法共煎3次,榨净去滓,将3次汁澄清过滤,加冰糖2斤8两,炼透,滤过收膏,约成膏2斤。

功能主治清肺宁嗽。主咳呛痰粘,小儿顿咳。

用法用量每次4钱,开水冲服,1日2次,小儿减半。

摘录《中药成方配本》

处方17、军中一捻金

别名草蝎经进方

处方金樱叶2两,桑叶1两,嫩苎叶1两。

功能主治止血合口。主金疮。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军中一捻金散"。

摘录《永类钤方》卷七

处方18、补阴止汗汤

处方熟地1两,山茱萸5钱,人参2钱,白术3钱,地骨皮1两,沙参3钱,北五味子1钱,桑叶10片。

功能主治阴虚盗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2剂汗少止,4剂汗乃止,10剂汗不再出矣。

摘录《辨证录》卷七

处方19、决明消翳散

处方荆荠、蝉衣、桑叶、蕤仁、木贼草、石决明、谷精草、白菊花、青葙子。

功能主治目生翳。

摘录《医门补要》卷中

处方20、安胎膏

处方老母鸡1只(缉死,勿经水,拔尽毛,竹刀破击肠杂,入粳米、糯米半碗,银针穿线缝好,麻油4斤熬听用),生地4两,川芎(酒洗)2两,当归(酒洗)2两,杜仲(炒)2两,续断(炒)2两,白术2两,黄芩2两,制香附2两,淮山药2两,党参1两,黄耆1两,熟地1两,酒白芍1两,麦冬1两,知母1两,苍术1两,陈皮1两,枳壳1两,半夏(姜汁炒透则不碍胎)1两,羌活1两,防风1两,白芷1两,柴胡(炒)1两,苏子(或梗)1两,藿香1两,黑山栀1两,泽泻1两,甘草(生炙各半)1两,砂仁1两,南薄荷5钱,北细辛5钱,葱白1-2斤,益母草(干者)4两,生姜1两,竹茹1两,忍冬藤1两,地骨皮1两,桑叶1两,菊花1两,柏叶1两,艾1两。

制法麻油8斤熬药,并前油炒丹收,入牛胶4两(酒蒸化,如清阳膏下法)、黄蜡2两(搅),加槐、柳、桑枝各4两,元参、黄连、黄柏、贝母、花粉、乌药、醋延胡、醋灵脂、丹皮、黑地榆各1两,黑蚕砂2两,木香、紫石英、赤石脂各5钱。

功能主治保胎。主妇人胎前诸症。凡感受风寒暑湿,或妊娠之初,头目昏晕,肢体沉重,憎闻食气,好食酸咸,恶心呕吐,或心烦躁闷,或咳嗽,或痢,或泻,或寒热往来;或胎中有水,面目身体脚膝肿胀,足指出水;或痰迷发搐;或胎气不和,逆上痛胀;或胎气壅塞,小便淋痛;或肾虚腰痛,或带下腰酸;或胎漏,或胎动下血;热病护胎;孕妇转脬;或小便不通,大便不通,一切闪挫。

用法用量本方保为主,治症次之,治以上诸症,宜辨证配合内服药物。

摘录《理瀹》

处方21、还素汤

处方荆芥、菊花、蝉衣、桑叶、青葙子、谷精珠、薄荷、夏枯草。

功能主治目赤,恶风流泪羞明,不能开视,甚且作痛,脉浮数。

摘录《内科概要》

处方22、甘桔汤

处方甘草3钱,桔梗4钱,银花1钱5分,麦冬(去心)2钱,僵蚕(姜汁炒)2钱,鼠粘2钱,冬桑叶3钱。

功能主治白喉虚热证,白见于关内,外色稍不润,喉内红肿,下午痛甚,口干不渴,舌苔虽黄而滑,小便略赤而长,饮食稍碍,心烦不眠。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白喉全生集》

处方23、艾煎散

处方艾5分,茯神2钱,青桑叶1钱。

功能主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有汗,思虑多汗亦多。

摘录《嵩崖尊生》卷八

处方24、风热凉散方

处方防风、荆芥、苏薄荷、霜桑叶、淡竹叶、连翘、生山栀、广橘红、枳壳、桔梗、炙草、莲须、葱白头。

功能主治风温之轻者。

用法用量凡羌、独、柴、前、芎、芷、升、葛,随证可加。

注意独不得用桂枝。

摘录《不谢方》

处方25、加味桑菊饮

处方桑叶1钱,菊花1钱,杏仁1钱,薄荷(后下)7分,桔梗7分,芦根3钱,甘草8分,连翘1钱,僵蚕1钱半,蝉衣(全)7个,葛根1钱,黄芩7分,葱白2寸(后下)。

制法上作1剂。

功能主治宣肺祛风,辛凉透表。主风热闭肺(腺病毒肺炎)高热,咳喘,皮疹,惊惕,口腔溃烂,唇干裂,腹微胀满,大便稀,脉浮数有力,舌红少津无苔。

用法用量1剂2煎,共取120毫升,分多次温服。

摘录方出《蒲辅周医疗经验》,名见《千家妙方》下册

处方26、归参丸

处方当归2两,苦参2两,玄参2两,连翘2两,栀子2两,花粉2两,桔梗2两,生地2两,黄芩2两,桑叶2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肿胀,淋浊。

用法用量口服。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青岛方)

处方27、防风解温汤

处方防风3钱,桔梗3钱,桑叶3钱,连翘3钱,杏仁3钱,芍药3钱,丹皮3钱,甘草2钱。

功能主治温证,太阳经头项痛,腰脊强,发热作渴者。

用法用量流水3杯,煎至8分,温服。覆衣,饮热粥,取微汗。如入阳明经,身热,目痛,鼻干,不卧,胸燥,口渴者,去防风、桑叶、桔梗、杏仁,加葛根,热加元参,再热加石膏,呕加半夏;如入少阳经,胸胁疼痛,耳聋,口苦咽干作渴者,去防风、桑叶、桔梗、杏仁,加柴胡、黄芩、半夏,热加元参;如入太阴经,腹满咽干,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加生地;如入少阴经,口燥舌干,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芍药,加生地、天冬、元参;如入厥阴经,烦满囊缩,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加生地、当归。

摘录《医学摘粹》

处方28、化风清上沐方

处方南薄荷2钱,防风1钱5分,白芷2钱,粉葛1钱5分,炒蔓荆2钱,川芎2钱,桑叶1钱。

功能主治活血祛风止痛。主头痛偏于前额。

用法用量水煎,沐之。

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义》

处方29、加味凉血退斑汤

处方鲜生地1两,鲜芦根1两,大青叶1两,板兰根3钱,金银花5钱,连翘4钱,桑叶3钱,白鲜皮5钱,赤芍3钱,黄芩3钱,生栀仁2钱,滑石3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利湿。主温热结毒,约煎营血,冲于皮肤所引起的中毒性红斑。

摘录方出《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名见《千家妙方》卷下

处方30、白茅散

处方丁香1分,花桑叶1分,人参(去芦)1分,藿香叶(去土)1分,白茅根(锉)1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吐逆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量大,小分服,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

处方31、加味逍遥散

处方银州柴胡1钱,当归2钱,生白芍2钱,白术1钱,茯苓1钱,炙甘草5分,煨姜3片,薄荷1分,霜桑叶2钱。

制法上为末,分为10服。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升发脾胃清阳,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每服2钱,鲜荷叶半张煎汤冲服。

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处方32、半夏汤

处方半夏(汤洗7遍去滑)1两,干桑叶6两,干姜(炮)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上气,呕逆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加生姜5片,浆水1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处方33、二十四制清宁丸

处方锦纹大黄(酒拌,蒸3日,晒干)、鲜桑叶、鲜侧柏叶、鲜桃叶、鲜槐树叶。

功能主治脏腑积热,湿热秽毒,眼目赤肿,郁热头痛,咽痛牙痛,口鼻热疮,食积腹痛,湿热黄疸,痢疾初起,里急后重,淋浊涩痛,疮肿热毒,以及妇人经水不调,产后瘀血作痛。

用法用量四味鲜叶垫蒸底,蒸透取出晒干,每大黄1斤,后药各用7钱。1次用藕汁,2次用甘蔗汁,3次用赤苓汤,4次用泽泻汤,5次用猪苓汤,6次用鲜车前子汤,7次用川黄柏汤,8次用川朴汤,9次用炒白术汤,10次用薄荷汤,11次用米仁汤,12次用当归汤,13次用韭菜汁,14次用牡丹皮汤,15次用木通汤,16次用川石斛汤,17次用连翘汤,18次用陈皮汤,19次用半夏汤,20次用川萆薢汤,21次用地骨皮汤,22次用玄参汤,23次用知母汤,24次用甘草汤。以上每次均拌蒸透,晒干,研为细末,用黄牛乳、梨汁、陈酒和蜜、水泛丸。每服2至3钱,小儿减半,开水送下。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

处方34、艾煎丸

处方艾叶(醋炒)、肉苁蓉、川牛膝(酒浸)、甘草、桑叶(向东者用)、山药、牛膝(炒)、当归各等分。

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迎风有泪。

用法用量每服10丸,茶清调下。

摘录《眼科龙木集》

处方35、九宝汤

处方薄荷、贝母、橘红、甘草、紫苏、杏仁、槟榔、麻黄、半夏、桑叶、乌梅、官桂各等分。

功能主治痰嗽。

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用水2盏,煎至1盏,食后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五八

处方36、复方清肺止咯汤

处方桑叶9克,桑皮9克,地骨皮15克,生甘草9克,生地15克,地榆15克,枇杷叶12克,炙紫菀15克,黄芩9克,黛蛤散15克(包)。

功能主治平肝清肺,宁络止血。主肺有燥热,肝火亢盛,灼伤肺络,迫血妄行。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黄文东方

处方37、加味前胡汤

处方前胡12克,杏仁9克,桑叶12克,知母12克,麦冬9克,黄芩9克,银花15克,款冬花15克,枇杷叶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利气。主痰火犯肺,瘀塞肺窍,肺失肃降。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郑侨方

处方38、滋生青阳汤

处方生地12克 白芍3克 丹皮4.5克 麦冬4.5克(青黛拌)石斛6克 天麻2.4克 甘菊6克 石决明24克 柴胡2.4克(醋炒)桑叶3克 薄荷3克 灵磁石15克(整块同煎)

功能主治滋阴潜阳,平肝息风。治肝风。头目眩晕,肢节摇颤,如登云雾,如坐舟中。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醇剩义》卷一

处方39、疏风清热汤

处方防风6克,白菊花12克,桑叶9克,板蓝根18克,大青叶15克,银花9克,连翘12克,黄芩9克,夏枯草6克,白茅根9克,全蜕4.5克。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主肝肺风热。

用法用量第一煎内服,第二煎用纱布滤过,用其液洗眼,每日3-5次。

摘录候秋来方

处方40、白僵蚕散

处方白僵蚕(去丝嘴,炒)半两,粉草半两,细辛半两,旋覆花(蒸熟,焙)半两,荆芥1分,木贼半两,黄桑叶1两(嫩者)。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肺虚受风,眼目冲风泪出,或暴伤风热,白睛遮覆黑珠,脸肿痛痒。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半煎,食后温服。

摘录《得效》卷十六

处方41、清凉救苦散

处方芙蓉叶 桑叶 白蔹 白及 大黄 黄连 黄柏 紫车前 白芷 雄黄 芒消 赤小豆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大头瘟,由三阳经受邪,头、面、耳、目,鼻尽肿者。

用法用量用蜜水调敷。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四

处方42、消炎解毒汤

处方赤芍9克,黄芩9克,桑叶9克,车前子9克,菊花9克,丹皮9克,花粉9克,泽泻9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玄参12克,蒲公英15克,薄荷4.5克。

功能主治泻肝清热。主肝经郁热。(树枝状角膜溃疡)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张林卿方

处方43、三黄止血汤

处方大黄6克,黄芩12克,川连3克,山栀12克,黑栀12克,茅根30克,桑叶12克,地榆15克,茜草根15克,仙鹤草15克,银花15克,黄柏10克,元参15克,水牛角12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清热消瘀止血。主肺胃热盛,迫血妄行,溢于络外。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瘳霭邦方

处方44、养血胜风汤

处方生地18克 当归6克 白芍4.5克 川芎3克 枸杞9克 五味子1.5克 枣仁4.5克 柏子仁6克 杭菊6克 桑叶3克 红枣10枚 黑芝麻9克

功能主治养血祛风。治血虚头痛,自觉头脑俱空,目既而弦。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醇剩义》卷四

处方45、愈痛饮

处方菊花10克,霜桑叶10克,黄芩6克,薄荷6克,苦丁茶6克,连翘12克,夏枯草12克,藁本6克,白芷10克,鲜茅根12克,荷叶2张,川芎12克,细辛3克。

功能主治祛风散热,活血止痛。主肝经风火上攻。(头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连楣山方

处方46、桑杏汤

处方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象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梨皮3克

功能主治清宣燥热,润肺止咳。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备注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降肺气,共为君药;豆豉宣透胸中郁热,栀子皮轻,清上焦肺热,同为臣药;沙参、梨皮、象贝生津润肺,止咳化痰,均为佐使药。对于秋感温燥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甚为适合。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处方47、桑青汤

处方桑叶6克,荆芥6克,桔梗6克,菊花10克,金银花10克,大青叶10克,连翘10克,山豆根10克,马勃3克,蝉蜕3克。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轻宣散邪。主肺失宣降清肃之能,邪聚咽喉。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干祖望方

处方48、杏仁汤

处方杏仁9克 黄芩4.5克 连翘4.5克 滑石9克 桑叶4.5克 茯苓块9克 白蔻皮2.4克 梨皮6克

功能主治治肺疟,咳嗽频仍,寒从背起,舌白渴饮,伏暑所致。

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煮取400毫升,日服二次。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处方49、桑菊薄竹饮

处方桑叶 菊花各5克 薄荷3克 苦竹叶白茅根各30克

制法将桑叶、菊花、苦竹叶、白茅根、薄荷洗净,放入茶壶内,用开水泡10分钟即成。

功能主治辛凉解表。适用于风热感冒。

用法用量代茶随时饮用。

摘录《广东凉茶验方》

处方50、银翘散加减方

处方银花12克,连翘12克,桔梗9克,薄荷3克,荆芥6克,公英12克,竹叶9克,炙桑皮9克,甘草5克,芦根15克,桑叶12克,菊花9克,木通3克,黄芩9克,胆草6克。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主肝经风热,上攻于目。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庞万敏方

处方51、石决明散

处方石决明(煅)枸杞子 木贼 荆芥 晚桑叶 谷精草 粉草 金沸草 蛇退 苍术 白菊花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障膜。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用茶清调服。

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七

处方52、荆防排毒汤加减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桑叶9克,豆豉12克,羌独活各10克,前胡6克,陈皮6克,薄荷6克(后下),鲜姜2片,杏仁10克,苏叶9克,焦枳壳6克。

功能主治辛温解表。主外感风寒。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施闻鸡方

处方53、首乌丸

处方制何首乌360g 地黄20g 牛膝(酒制)40g 桑椹70g 女贞子(酒制)40g 墨旱莲48g 桑叶(制)40g 黑芝麻16g 菟丝子(酒蒸)80g 金樱子70g 补骨脂(盐炒)40g 豨莶草(制)80g 金银花(制)20g

性状为黑色的水蜜丸;味甜、微苦。

炮制上十三味,除桑椹、墨旱莲和金樱子外,其余制何首乌等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桑椹和金樱子分别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约为.135的清膏;墨旱莲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约为1.38的清膏。取上述细粉,将桑椹清膏、金樱子清膏、部分墨旱莲清膏、10g炼蜜和适量水混匀,用混合液泛丸,稍干后用剩余的墨旱莲清膏和10g炼蜜的混合液包衣,打光,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乌须发。用于肝肾两虚,头晕目花,耳鸣,腰酸肢麻,须发早白;高脂血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4、清喉利咽颗粒

处方黄芩、西青果、桔梗、竹茹、胖大海、橘红、枳壳、桑叶、香附(醋制)、紫苏子、紫苏梗、沉香、薄荷脑

性状为黄棕色的颗粒;气香,味甜、微苦。

炮制上十三味,除薄荷脑外,沉香提取挥发油备用,蒸馏后的水溶液滤过,备用;胖大海温浸,滤过,滤液备用;其余黄芩等十味加水煎煮,水煎液滤过。合并以上滤液,静置,吸取上清液,余液滤过,与上清液合并,浓缩成膏,取浓缩膏加入蔗糖粉适量,制成颗粒;或取浓缩膏,干燥,加入乳糖及蛋白糖适理,制成颗粒。干燥,过筛,加入薄荷脑、沉香挥发油,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利咽,宽胸润喉。用于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咽喉发干,声音嘶哑;常用有保护声带作用。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3次。

规格每袋装(1)5g(乳糖型,相当于原药材3.6g)(2)10g(蔗糖型,相当于原药材3.6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5、宝咳宁颗粒

处方紫苏叶30g 桑叶30g 前胡60g 浙贝母30g 麻黄30g 桔梗30g 天南星(制)60g 陈皮30g 苦杏仁(炒)60g 黄芩60g 青黛21g 天花粉60g 枳壳(麸炒)60g 山楂(炒)45g 甘草15g 牛黄3g

性状为灰绿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炮制上十六味,除牛黄外,取紫苏叶、陈皮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其余桑叶等十三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5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2~1.35(50℃)的清膏。取清膏,加入适量的蔗糖和糊精,与牛黄粉配研,制成颗粒,干燥,加入上述紫苏叶和陈皮的挥发油,混匀,制成900g,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表,止嗽化痰。用于小儿外感风寒、内热停食引起的头痛身烧,咳嗽痰盛,气促作喘,咽喉肿痛,烦燥不安。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2.5g,一日2次;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规格每袋装5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6、止嗽化痰丸

处方罂粟壳625g 桔梗250g 知母125g 前胡125g 陈皮125g 大黄(制)125g 甘草(炙)125g 川贝母125g 石膏250g 苦杏仁187.5g 紫苏叶125g 葶苈子125g 款冬花(制)125g 百部(制)125g 玄参125g 麦冬125g 密蒙花75g 天冬125g 五味子(制)75g 枳壳(炒)125g 瓜蒌子125g 半夏(姜制)250g 木香75g 马兜铃(制)125g 桑叶125g

性状为黄褐色或褐色的水丸;气微,味微酸、苦。

炮制以二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打光,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嗽定喘。用于痰热阻肺,久嗽,咳血,痰喘气逆,喘息不眠。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丸,一日1次,临睡前服用。

注意风寒咳嗽者不宜服用。

规格每6~7丸重1g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7、桑菊饮

处方杏仁6克 连翘4.5克 薄荷2.4克 桑叶7.5克 菊花3克 苦梗6克 甘草2.4克 苇根6克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6克,犀角3克;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6克;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备注方中桑叶、菊花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桔梗、甘草、杏仁清咽利膈,止咳化痰,连翘清热解毒,苇根清热生津。配伍同用,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凡风温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可以用之。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处方58、沙参麦冬汤

处方沙参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9克 生扁豆4.5克 花粉4.5克

功能主治清养肺胃,生津润燥。治燥伤肺胃阴分,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或发热,脉细数,舌红少苔者。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日服二次。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处方59、天麻首乌片

处方天麻、白芷、何首乌、熟地黄、丹参、川芎、当归、制蒺藜、桑叶、墨旱莲、女贞子、白芍、黄精、甘草

性状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气香,味微苦。

炮制上十四味,取天麻、川芎、何首乌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取白芷、当归提取挥发油,备用;药渣与其余各药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清膏(相对密度1.28~1.30,热测),加入上述药粉,混匀,干燥,粉碎,过筛,制成颗粒,喷入上述白芷、当归挥发油,密闭,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或薄膜衣,即得。

功能主治养血息风、滋补肝肾。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舌红苔少,脉弦,视力、听力减退,腰酸乏力,脱发,白发;脑动脉硬化,早期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脂溢性脱发等病见以上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

贮藏密封,置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60、清宁丸

处方大黄600g 绿豆25g 车前草25g 白术(炒)25g 黑豆25g 半夏(制)25g 香附(醋制)25g 桑叶25g 桃枝5g 牛乳50g 厚朴(姜制)25g 麦芽25g 陈皮25g 侧柏叶25g

性状为黑色的大蜜丸;味苦。

炮制上十四味,除牛乳外,将大黄碎为小块,另取黄酒600g,与大黄拌于罐中,加盖封闭,隔水加热炖至酒尽,取出,低温干燥。其余绿豆等十二味,分别酌予碎断,分次水煎至味尽,去渣,合并煎液,滤过,适当浓缩后加入牛乳,浸拌上述制成的大黄,再入罐中,加盖封闭,按上法炖至液尽,取出,低温干燥,研成细粉,过筛。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通便。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头晕耳鸣,目赤牙痛,腹中胀满,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

注意孕妇忌服。

规格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