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芒消的处方(六)

浏览

芒消(别名盆消、芒硝、马牙消、英消),辛苦咸;寒,软坚泻下;清热除湿;破血通经;消肿疗疮。主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停痰积聚;目赤障翳;丹毒;痈肿,小编整理出含有芒消的处方共731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301~360共60个。

处方1、芒消散

处方川芒消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赤茯苓3分,木通1两(锉),黄芩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8-9岁儿脏腑结实壮热。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生姜少许,葱白2寸,煎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惠》卷八十二

处方2、芒消散

处方川芒消1两,黄连(去须)1两,黄芩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栀子仁1两,钩藤(锉)1两,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甘草3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丹石毒攻眼,疼痛、肿、生翳,心神躁乱。

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后以乌豆汤调下。

摘录《圣惠》卷三十二

处方3、导亦承气汤

处方赤芍3钱,细生地5钱,生大黄3钱,黄连2钱,黄柏2钱,芒消1钱。

功能主治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

用法用量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不下再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处方4、甘草汤

处方甘草1两,黄芩1两,川大黄1两,黄连1两,当归1两,川芒消3两。

制法上锉细。

功能主治瘭疽浸淫,欲作未成,如桃核,或如鸡子,赤肿焮热。

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至3升,去滓,还铛中,纳芒消令小沸,将帛于药汁中浸,以搨肿上。数用之效。

摘录《圣惠》卷六十二

处方5、芒消散

处方川芒消2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栀子仁1两,甘草1两(生,锉),黄芩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发背。大小便不通,心神烦躁,脐腹妨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十二

处方6、龙齿

处方龙齿1两,人参1两(去芦头),白鲜皮3分,川升麻3分,葳蕤3分,秦艽3分(去苗),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石膏1两半,川芒消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病,心肺热壅,狂言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7、鬼箭丸

处方鬼箭羽1两,川芒消1两,柴胡1两(去苗),水蛭1分(炒微黄),虻虫1分(炒令微黄,去翅足),川大黄3分(锉,微炒),赤茯苓3分,干漆半两(捣碎,炒令烟出),川椒1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牡丹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脉不通,手足心热,腹满喘急,不欲睡卧,心神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七十二

处方8、当归大黄汤

处方芍药3两,干姜3两,茯苓3两,桂心3两,当归3两,大黄3两,芒消3两,阿胶2两,甘草2两,人参2两,麻黄1两,干地黄4两,虻虫80个,水蛭80个,大枣20个,桃仁100个。

功能主治吐血,胸中塞痛。

用法用量以水1斗7升,煮取4升,分5服,日3夜2。

摘录方出《千金》卷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八八

处方9、防病牛黄汤

处方牛黄1分,芍药1分,杏仁1分(炒,去皮尖),蜣蜋1分,蜂房1分,黄芩1分,人参1分,葛根1分,甘草1分(炙),蚱蝉1分(炙),芒消1分,川芎1分,桂心1分,大黄3分,当归3分,石膏4分(碎)(一方有生姜3分,无芒消)。

制法上细切。

功能主治少小心惊,又治痫发,众医不复治者。

用法用量取豚五脏及卵,以水1斗,煮脏卵得3升,去滓澄清,纳诸药,煮取1升3合,去滓入芒消,烊尽,每服1合,日3夜1,临卧,末牛黄纳汤中。

摘录《普济方》卷三七八

处方10、加减双解散

处方防风1钱,荆芥1钱,薄荷1钱,桔梗1钱,麻黄1钱,黄芩1钱,山栀1钱,连翘1钱,当归1钱,芒消1钱,大黄1钱,赤芍1钱,滑石1钱,石膏1钱,川芎5分,甘草5分,白术8分。

功能主治时行赤眼,暴赤肿痛,白珠血片,甚至瘀血包珠。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大便滑,去大黄、芒消,加泽泻;有汗,去麻黄,加桂枝;咳嗽,加桑白皮、杏仁;痰多,加瓜蒌、贝母;两胁疼,加柴胡、青皮;食少,加陈皮、茯苓;身热,加羌活;脚腿疼,加防己、木香;脾虚,倍加白术,去石膏。

摘录《眼科阐微》卷三

处方11、白矾丸

处方白矾半两(烧令汁尽),踯躅花半两(酒拌,炒令干),细辛半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藜芦半两(去芦头),丹砂半两(细研,水飞过),巴豆半两(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苦参半两(锉),雄黄半两(细研),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川芒消1两,大戟半两(锉碎,微炒),川乌头半两(炮裂,去皮脐),狼毒半两(锉碎,醋拌抄熟)。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水症,腹大肿硬,大小肠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心以温水送下。以通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五十四

处方12、虎杖汤

处方虎杖2两,木通(锉)2两,牛膝(酒浸,切,焙)2两,茅根3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49枚,紫葛2两半,大黄2两半(锉,炒),芒消1两半,牡丹(去心)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月水不通,腹中结块,(疒丂)刺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处方13、加味六一顺气汤

别名六一顺气汤

处方白僵蚕(酒炒)3钱,蝉蜕10个,大黄(酒浸)4钱,芒消2钱5分,柴胡2钱,黄连1钱,黄芩1钱,白芍1钱,甘草(生)1钱,厚朴1钱5分,枳实2钱。

功能主治少阴、厥阴病,口燥咽干,怕热消渴,谵语神昏,大便燥实,胸腹满硬,或热结旁流,绕脐疼痛,厥逆脉沉者。温病发痉者。

用法用量六一顺气汤(《医方简义》卷二)。

摘录《寒温条辨》卷四

处方14、芒消汤

处方芒消2两,桂心2两,通草3两,甘草3两,白术1两,李核仁21枚,大枣20枚。

功能主治白石英动附子之毒已解,烦热腹胀,胃中有余热者。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若腹胀,去芒消,加人参2两。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身热虽解,而烦热腹胀不除,则与芒消汤荡涤肠胃,仍兼桂心、李仁、甘草之类,更加通草利水通窍,白术、大枣滋培津气以杜悍烈之复入。而方后又有腹胀去芒消、加人参之例,从前既用大黄得下而胀,此际岂可复用芒消之荡涤欤?

摘录《千金》卷二十四

处方15、芒消甘草汤

处方芒消、甘草。

功能主治一切毒,在下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急救便方》

处方16、芒消丸

处方芒消3两,大黄3两,杏仁3两。

制法上各别捣治,先末大黄,芒消下从后,捣杏仁子令如膏,乃合三物,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积热呕吐。

用法用量每服2丸,日2次。

摘录《医心方》卷二十引《承祖方》

处方17、芒消汤

处方芒消、枳壳、厚朴。

功能主治伤寒13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摘录《伤寒大白》卷三

处方18、芒消汤

处方芒消3两。

功能主治赤疹,心家稍虚,热气相搏,其色赤;漆疮。

用法用量用汤1升,纳芒消令消散,以帛子沾取拭疹。

摘录《外台》卷三十引《延年秘录》

处方19、白鲜皮七味汤

处方白鲜皮3两,干葛5两,黄芩3两,郁金3两,豉5两,栀子10枚,芒消6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黄疸初得,稍觉心中烦热,外状与平常无别,但举体正黄,甚者眼色如柏,涕、涎、小便及汗悉如柏汁,食消多于平常,稍觉瘦悴乏力者。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纳芒消,分3次温服。相去如人行20里久,更服此汤,当得利,利后将息1-2日,则合后黄连丸服之。

摘录《外台》卷四引《许仁则方》

处方20、防风汤

处方防风(去叉)1两半,黄耆(锉)1两半,犀角(镑)1两半,升麻1两半,漏芦(去芦头)1两半,秦艽(去土)1两半,乌蛇(酒炙,去皮骨)2两,芒消(研)2两,枳壳(去瓤,麸炒)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风瘙瘾疹,皮肤痒痛,心神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一

处方21、利胆汤

处方柴胡5钱,茵陈5钱,郁金5钱,黄芩5钱,白芍5钱,大黄(后下)5钱,金银花1两,大青叶1两,金钱草1两,芒消(冲服)3钱,木香4钱。

功能主治清热利胆。主胆道蛔虫病恢复期。

摘录《新急腹症学》引青岛台西医院方

处方22、芒消猪胆膏

处方乳香1钱,没药1钱,芒消1钱,滑石3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痘疤不落生疮者。

用法用量猪胆汁调搽疮上。如疮生蛆,巴豆数粒,烧熟研细加入。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六

处方23、补肾汤

处方芒消2两,矾石2两(熬汁尽),大豆。

功能主治肾气不足。

用法用量方中大豆用量原缺。

摘录《普济方》卷二十九

处方24、连翘散

别名连翘汤

处方连翘1两半,犀角屑1两,川大黄1两半(锉,微炒),川升麻1两,木通1两(锉),赤芍药1两,黄耆1两(锉),黄芩1两,川芒消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产后吹奶,因儿鼻中气吹着奶房,更遇体热,结聚或如桃李核,疼痛者。

用法用量连翘汤(《圣济总录》卷一六六)。

摘录《圣惠》卷八十一

处方25、决明子散

处方决明子1两,川升麻1两,黄柏(锉)1两,秦皮1两,川芒消1两,蕤仁半两,黄连1两半(去须),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热毒气攻眼,生赤脉白翳,涩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26、决明子汤

处方决明子1升,石膏(研)4两,升麻4两,山栀子仁(肥者)1升,地肤子1升,茺蔚子1升,苦竹叶(切)2升,干蓝叶(切)1升,芒消2两,车前草汁1升二合,冬瓜子(为末)3升。

功能主治目暴赤,毒痛欲生翳。

用法用量以水3斗,煎竹叶取7升2合,去滓,纳诸药,煮取4升,分为4服,每服相去可两食间,再服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

处方27、芒消散

处方芒消(别研)半两,赤茯苓(去黑皮,为末)1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膀胱结热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蜜熟水调下。心烦躁热者,以冷蜜水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处方28、加味大承气汤

处方川大黄6钱,厚朴4钱,枳实4钱,芒消4钱,黄芩4钱,滑石3钱,栀子3钱,黄柏3钱。

功能主治伤寒热毒传里,觉内热过盛,中宫痞塞不通,其外形并不恶寒,惟见目赤舌苔,脉洪盛有力,素无中寒,身体强壮者。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各家论述此方以大黄为君,芒消为佐,积、朴又佐之,能行气分,惟大黄可多加,芒消自宜少用,加滑石清六腑之热,黄芩清血中之热,栀子清上焦之热,黄柏清下焦之热,使其上中下积滞之热,皆随大黄推荡而去。

摘录《医学探骊集》卷三

处方29、车前汤

处方车前子1钱,枳壳1钱,归尾1钱,赤芍1钱,木通1钱,桔梗1钱,大黄1钱,芒消1钱。

功能主治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加童便、酒,煎服。

摘录《伤科补要》卷四

处方30、龙朱散

处方马牙消半斤,川芒消4两,寒水石4两,石膏3两。

制法以水5升,浸3日,用银器中煎至水尽,后入寒水石及石膏,候凝硬,阴干,别入龙脑半两、朱砂1两,同研为末。

功能主治心肺热渴,面赤口干;兼治喉痹肿痛。

用法用量每服1钱,不拘时候,以蜜水调下。

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七九

处方31、芒消紫丸

别名芒消丸

处方芒消4两,大黄4两,半夏2两,代赭1两,甘遂2两,巴豆200枚,杏仁120枚。

制法上为末,别捣巴豆、杏仁治如膏,旋纳药末,捣三千杵,令相和合,强者纳少蜜为丸,如胡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宿食、癖气、痰饮,往来寒热,不欲食,消瘦。

用法用量芒消丸(《普济方》卷三八六)。方中甘遂,《普济方》作甘草。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牛黄丸为膏粱者设,芒消紫丸为藜藿者设。方中芒消以代真珠之涤热;大黄、甘遂以代牛黄之荡实;半夏以代附子之破结,在粗厉之子,原无藉于峻温也。

摘录《千金》卷五

处方32、金花散

处方川大黄1两,黄柏1两,郁金1两,黄连1两,黄芩1两,甘草半两,芒消半两,寒水石半两,白及3钱,白蔹3钱,糯米粉3合。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消赤肿,止疼痛,散毒气。主疮肿。

用法用量每用生蜜水调稀,鸡翎涂扫四畔焮赤肿处。

摘录《御药院方》卷十

处方33、冲和汤

别名加减防风通圣散

处方通圣散1料(内除去芒消、黄芩不用,滑石减半)加防风半两,荆芥7钱半,薄荷半两,甘草3两(炒1两7钱半,生用1两2钱半),苍术(去皮)2两半。

功能主治感冒3-4日不解,微生烦渴口干。

用法用量加生姜、葱白煎服。风热上壅,微觉半身不遂,口眼喎[音 wāi]斜者,加羌活、独活、天麻各1两,细辛半两,全蝎3钱;如大便闭,另加大黄。

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经验秘方》

处方34、连翘散

处方连翘1两半,射干1两,沉香1两,紫檀香1两,犀角屑1两,川升麻1两,川芒消5两,玄参2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风肿,欲结成脓。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后良久温服。

摘录《圣惠》卷六十四

处方35、甘遂丸

处方甘遂1分(煨微黄),芫花半两(醋拌炒令干),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大戟半两(锉碎,微炒),川芒消1两,贝母1两(煨微黄)桂心1两,乌喙1分(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末,其杏仁研如膏,与诸药末拌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痰冷癖饮久不愈,腹胁胀满,不下饮食、四肢浮肿。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日2次。以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五十一

处方36、夺命丹

处方丹皮、官桂、赤芍、桃仁、芒消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子死腹中。

用法用量每服4钱,滚酒送下。

摘录《玉案》卷五

处方37、当归散

处方当归3分(锉,炒微黄),牡丹半两,牛膝半两(去苗),姜黄半两,川大黄1两(锉,微炒),虻虫1两(微炒黄,去翅足),生地黄3分,琥珀半两,川芒消1两,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肉桂3分(去粗皮),蒲黄3分,虎杖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产后恶露不下,气攻心腹,烦闷,胁肋刺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酒各半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三四五

处方38、归芍汤

处方当归25g,白芍25g,柴胡6g,川朴6g,枳壳6g,槟榔6g,芒消10g,丹皮10g,黄芩6g,川连6g,公英18g,没药6g,阿胶10g,三仙各10g。

功能主治理气消胀,清热通便,凉血消肿。主腹腔感染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腹部手术后肠麻痹。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2剂,口服或胃管注入。腹胀重,大便秘结,加大黄,重用芒消;腹腔感染重,发烧者,加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

各家论述当归润肠通便,芒消软坚通便,柴胡、川朴、枳壳、槟榔理气消胀,黄芩、黄连、丹皮、公英凉血消肿,三仙助消导,阿胶滋阴补血,没药、白芍活血养血止痛。

摘录《急腹症方药新解》

处方39、立效饮

处方黄连2钱(一半生用,一半酒炒),黄芩2钱,芒消1钱,薄荷叶3钱,大黄3钱(一半生用,一半酒炒),连翘1钱,栀子2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时行赤眼症。一切实热,里急后重,脏毒下血,酒毒,膈热,肚疼。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温服。

摘录《眼科阐微》卷三

处方40、代抵当汤

处方桃仁、蓬术、大黄、芒消、当归、生地。

功能主治蓄血。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五

处方41、归芍汤

处方当归8钱,大黄3钱,川朴8钱,枳壳4钱,槟榔3钱,芒消3钱,黄芩3钱,黄连2钱,丹皮3钱,公英5钱,没药3钱。

功能主治麻痹性动力性肠梗阻。

摘录《新急腹症学》

处方42、芒消散

处方芒消半两,蒲黄半两,芎䓖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鬼箭羽半两,生干地黄(焙)1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半产后恶露不尽,气攻疼痛,血下成块,结筑脐腹。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芒消饮”。

摘录《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五七

处方43、白鲜皮散

处方白鲜皮2两,黄连1两半(去须),土瓜根1两半,芍药1两半,大青1两半,栀子仁1两半,茵陈蒿1两半,栝楼根1两半,柴胡(去苗)1两半,芒消3两半(研入),贝珠30枚(烧赤,研入),黄芩(去黑心)1两,大黄3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诸黄。皮肉如金色,小便赤黑,口干烦渴。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煎茅根汁调下,空腹顿服。取利;至晚不利再服,服了以少葱豉粥投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

处方44、地黄汤

处方生地黄汁1合,射干半两,升麻半两,黄连(去须)半两,芒消半两,白蔹半两,栀子仁半两,大黄半两,甘草1分,当归1分。

功能主治乳痈。

用法用量上将9味锉碎,以水5升,煎至3升,去滓,下地黄汁,更煎3-5沸,以故帛3片,浸药汁中,交替拓肿上,每日10-20次。再暖用即愈。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八

处方45、加减通圣散

处方防风、荆芥、连翘、赤芍药、当归、川芎、桔梗、黄芩、栀子、甘草、青木香、玄参、牛蒡子、大黄、芒消、紫金皮、鸡屎子、诈死子、谷藤根、芙蓉根、嫩桕根、青王义。

功能主治疔疮、瘴气、紫游风等。

用法用量加薄荷、生地黄,水煎服。

摘录《准绳·疡科》卷二

处方46、决明丸

处方石决明(烧)、石胆、光明砂、芒消(蒸)、空青、黄连(不用渍)、青葙子、决明子(以苦酒渍,经3日晒干)、蕤仁、防风、鲤鱼胆、细辛各等分。

制法上为极细末,鱼胆和丸,如梧桐子大,晒干研碎,铜器贮之,勿泄。

功能主治眼风虚劳热,暗运内起。

用法用量每取黄米粒大纳眦中,日1夜1。稍稍加,以知为度。

摘录《千金翼》卷十一

处方47、二黄汤

处方大黄(锉,炒)1两半,芒消(研细)1两,黄芩(去黑心)1两,栀子仁7枚,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5味,除芒消外,为粗散。

功能主治虙瘕,大便秘。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入芒消半钱匕,煎1-2沸,食后、临卧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

处方48、白龙丹

处方芒消1钱,朱砂1分,麝香1分,冰片1分。

制法芒消用白消,放于销银锅内,用新瓦盖口,炭火溶化,倾于碗中,凝成,拣白玉色者,取起听用,并别药同研细末。

功能主治赤目后生翳膜。

摘录《眼科全书》卷六

处方49、芒消汤

处方芒消2两,乌梅5两,桑白皮5两,芍药4两,杏仁4两,麻仁2两,大黄8两(一本无乌梅,加枳实2两,干地黄2两)。

功能主治关格,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按:《医心方》引本方无乌梅,桑白皮作乌桕根皮。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关格危证,不为急通,命悬呼吸。故于麻仁丸中削去枳实,厚朴之繟缓,易之芒消以峻攻。又恐津随药脱,即以乌梅敛之。用桑根皮者,通泄肺气干下,取其有利水之功也。读古人方须要识当时立方缓急之用,方不失先哲垂诲后世之心。印此方,端为实热暴关、涓滴不通者设。设久病阴虚,肝肾不能司开合之权而渐至闭拒,有时滴沥者,亟为峻补真阴,通调气化,尚恐难为,既槁之荣,况可消、黄漫施乎!

摘录方出《千金》卷十五,名见《医心方》卷十二

处方50、龙齿散

处方龙齿1两,钩藤3分,川升麻3分,子芩3分,防风3分(去芦头),犀角屑3分,麦门冬1两(去心,焙),川芒消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壮热发痫,心神惊悸,多啼,或吐白沫。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竹叶7片,煎至5分,去滓,分作2服,日4次。

摘录《圣惠》卷八十五

处方51、龙脑丸

处方龙脑1分,丹砂1钱,芒消半两,麝香半钱。

制法上为细末,用鲤鱼胆汁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缠喉风。

用法用量鼻两孔各纳1丸。良久,牙关开,涎出愈。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处方52、防风通圣散

处方防风1两,当归1两,川芎1两,芍药1两,大黄1两(煨),芒消1两,连翘1两,薄荷1两,麻黄1两,桔梗1两,石膏1两(煅),黄芩(炒)1两,白术2钱5分,山栀2钱5分,荆芥2钱5分,甘草2两,滑石3两,白芷5钱,蒺藜5钱(炒),鼠粘子5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风热炽盛,大便秘结,发热烦躁,表里俱实者。

用法用量每服3-5钱,白汤调下。

摘录《疠疡机要》卷下

处方53、加减桃仁承气汤

处方桃仁、桂枝、芒消、川军、郁金、生地、芍药。

功能主治薄厥,大怒吐血。

摘录《证治宝鉴》卷一

处方54、龙胆丸

处方龙胆2分,黄连2分,黄芩2分,人参2分,芒消2两,大黄2分。

制法上药治下筛,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朝寒暮热,手足烦,鼻张面青,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丸,日3次。不知,可至7丸。

摘录《医心方》卷三引《效验方》

处方55、龙胆丸

处方龙胆1两(去芦头),前胡3分(去芦头),白鲜皮1两,黄连3分(去须),子芩半两,栀子仁3分,川大黄1两半(锉,微炒),川升麻3分,大麻仁1两半(别研如膏),鳖甲1两(去裙襕,涂醋炙令微黄),川芒消1两。

制法上为末,加麻仁,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伤寒,潮热不退,四肢沉重,不欲饮食,胸中隘塞,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不拘时候,以温浆水送下。

摘录《圣惠》卷十一

处方56、夺命丹

处方苦参4两,桔梗4两,升麻4两,当归4两,白芍4两,连翘4两,荆芥4两,防风4两,羌活4两,苍术4两,独活2两,茯苓2两,黄苓2两,川芎2两,蛇床子2两,薄荷5两,大黄5两,白芷5两,陈皮3两,半夏3两,干葛3两,枳壳1斤,甘草1两,山栀8两,芒消3两。

制法上均作10贴。

功能主治麻风。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夺命汤"。

摘录《解围元薮》卷四

处方57、甘遂汤

处方甘遂1两,黄芩1两,芒消1两,桂心1两,细辛1两,大黄3两。

功能主治暴坚久痞,腹有坚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2升半,分3服。

摘录《千金》卷十一

处方58、代抵当丸

别名代抵当汤丸

处方大黄(川产如锦纹者,去皮及黑心)4两,芒消1两(如欲稳,以玄明粉代),桃仁(麸炒黄,去皮尖,另研如泥)6-10枚,当归尾1两,生地黄1两,穿山甲(蛤粉炒)1两,桂3钱或5钱。

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行瘀血。主蓄血。

用法用量代抵当汤丸(《张氏医通》卷十六)。如血老成积,此药攻之不动,宜去归、地,加广茂(醋浸透,焙干)1两,肉桂7钱。

各家论述用归、地者,欲下血而不损血耳,且引诸药至血分也;诸药皆犷悍,而欲以和济之也。

摘录《准绳·类方》卷三

处方59、加减黄连解毒汤

处方元参3钱,生地黄4钱,黄芩3钱,山栀子3钱,黄连2钱,煅石膏4钱,川大黄6钱,芒消2钱,木通3钱,甘草2钱。

功能主治结热触动相火,客于咽嗌,咽喉肿痛,日复一日,水浆不能下咽,初起经刺少商出血及服药而肿仍不消、脉洪而数者。

用法用量原书治上症,并以锋针刺尺泽出血,泄其上焦之热。

各家论述此方用黄连、黄芩清其上焦之热,栀子、石羔清其中焦之热,木通清其下焦之热,元参、生地清热养阴,甘草和药调中,大黄、芒硝将其结热推(汤皿)而去,釜底抽薪。

摘录《医学探骊集》卷四

处方60、代抵当丸

处方大黄(酒洗)4两,芒消1两,穿山甲1两(蛤粉炒),夜明砂1两(淘,焙),莪术1两(醋焙),肉桂1两(去粗皮),当归尾(酒蒸)1两,红花(酒炒)7钱,桃仁(不去皮尖,生用另研)70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太阳表证仍在,随经痰热在里,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生姜汤送下。

各家论述代抵当汤丸,方出《准绳》,盖瘀蓄之血,攻之为难,仲景直用水蛭、蝱虫有毒之物,惟恐药不峻利,亦何待攻之不动而后加减乎?后人不敢用此毒物,故作此方以代之。原方生地黄用之无理,归尾必不可减,故于本方中减去生地1味,倍肉桂,加莪术、红花、夜明砂,用之殊觉有效。若温病蓄血,用此方去肉桂,加牡丹皮1两,牛膝1两,或止加干漆五钱。

摘录《寒温条辨》卷四


相关文章